VR 對談:練就跨國界同理心

A+A-
圖片來源:Shared Studio。
圖片來源:Shared Studios

史丹福大學曾有實驗心理追蹤研究發現,曾虛擬「體驗」斬樹的一組測試對象,日常平均耗紙量會較只看環境報告或相關電影素材的測試對象為少;另外,亦有英國醫院曾利用 VR 技術,讓實習醫生和護士切換至急症病人視角,目的是讓他們更深刻感受,有哪些不言而喻的無意識動作,容易觸動起病人的恐懼或不安,於是 VR 電影可喻為「同理心武器」

3月初,有為期 7 天的「天才節」( Genius Festival ),是由 92 nd Street Y 聯同 Belfer 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Social Impact 策劃,目的是鼓勵大眾提名有潛力改變社區想像的藝術或商業意念、自行策劃社區計劃等,積極發掘民間「天才」;「天才節」主辦單位邀請了實驗藝術團體 Shared Studios ,分別於盧旺達,以及美國,設立兩個形同影像中心的金色貨櫃箱。在這個名為「Portal」貨櫃箱內,參加者可經歷類近於 Skype 的體驗,而且為了參加者感覺親歷其境,影像更放大為一比一。

或者會有人認為「Portal」徒具 Skype 的溝通功能,與「改變社區想像」這回事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打破地域想像,讓參加者暫時忘記所處地方,這才是「Portal」設立的原意。創作者便指,透過在原有地方置入「新環境」,他不但期望能把「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間連接起來」,而且還想為原有公共空間「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間接驅使參加者脫離固定想像,再定義眼前公共空間的本來用途。

以即時影像來促進交流,培養想像,進而發展同理心,似乎是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2014 年起,Shared Studios 曾在古巴、洪都拉斯、阿富汗、華盛頓等地設立了超過 100 個「Portals」,讓行人可以藉此彷如走入另一個城市,與當地人互動對話,參加者例如有在佛羅里達生活的古巴流亡者,亦有操作無人機的美國軍人;2016 年,奧巴馬亦曾利用 Portals ,分別與位於伊拉克、首爾、倫敦和墨西哥的年輕企業家會面,了解當地創業情況等等。發起人 Amar Bakshi 是前記者,希望藉此嘗試打破傳統的報道形式,「我們甚少能認識到不同背景界別的人士,但現在則大家則更容易與不同人深入對談。」

圖片來源:Share Studio
2016 年, Shared Studios 借出設施,讓身在矽谷的奧巴馬能與 4 位分別位於伊拉克、首爾、倫敦和墨西哥的年輕企業家「對談」。圖片來源:Shared Studio

「天才節」負責主管 Asha Curran 表示,「在不同方面,全球正面臨嚴峻挑戰,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距離,跟更多陌生人交流。創新意念並不限見於矽谷、紐約,事實上,在危地馬拉、內羅比,一樣可發現別樹一幟的天才意念。而我們的任務,正正在於開拓一個更寬闊的討論框架,讓更多各方意念湧入。」不過,「說到尾,科技只是工具。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到底如何能活用科技,重新想像 21 世紀的社區,應是怎麼的一回事。」 Curran 補充。

不過,在史丹福大學虛擬實驗室工作的 Bailenson ,一方面縱然承認 VR 體驗有助填補「感知缺口」,或能貢獻環保或健康議題;另一方面也明言,他們需要更多長期研究,以了解在發展同理心上, VR 技術的限制甚至反效果。如 Bailenson 所言,影像感染有時未必能立竿見影,甚至可引起情緒反彈,尤其是影像與代入者之間或有衝突問題。試想若保良局訓練營的訓練人員,壓根兒便不認為沾著泥進食有甚麼問題,VR 體驗便無濟於發展他們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