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通的啟示:網上廣告,貴精不貴多

A+A-
jp morgan
摩根大通放棄程序化廣告,逐一檢視網絡平台以加強成本效益。 圖片來源:路透社

曾幾何時,摩根大通也相信,在網絡世界打廣告,最好是漁翁撒網,不怕你看到厭,最怕你看不見。那時候,每月出現摩通廣告的網站多達 40 萬個,惟不少濫竽充數。部分是假新聞網站,有些附帶廣告的影片亦富爭議性。摩通只好放棄自動化,派人精挑細選,將發放廣告的網站減至 5,000 個。神奇的是,廣告的曝光率下跌甚微

摩通決心求變,源於「紐約時報」上月的報道,指該公司一個宣傳私人客戶服務的廣告,出現在名為「送希拉莉入獄」(Hillary 4 Prison)的網站,而在廣告的上方,是一篇以影星 Elijah Wood 爆料「荷里活撒旦自由主義者的駭人真相」為題的文章。此後,摩通開始採取所謂「白名單」策略,將投放廣告的對象收窄,僅限於預先審核(pre-approved)的網站。

摩通市場總監 Kristin Lemkau 指出,他們發現最近的 30 日內,摩通的廣告出現於 40 萬個網站,但其中僅得 3%、即 12,000 個網站,廣告得到的互動是高於曝光。其後,摩通派出一位實習生,逐個點擊這些網站,確保是摩通希望投放廣告的類型,再由此剔除 7,000 個,而剩下的 5,000 個,摩通就把廣告集中於它們之上。她直言:「改變,原來比想像中容易。」

縱然曾有同業警告摩通,這種做法恐會流失覆蓋(reach)和成效,但 Lemkau 表示:「我們並未發現績效指標有任何惡化。」早前亦有報道,揭露 Verizon 等知名企業的廣告,出現在宣揚仇恨言論及恐怖主義的影片,隨後摩通亦從 Youtube 撤下廣告。現時,摩通致力將其廣告限制於 1,000 條經「人手審核」的 YouTube 頻道,目標是在本月中辦到。

以往主流市場推廣,看重程序化廣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讓技術平台按網站的類型及關鍵字等訊息,自動在合適的網站購買及投放廣告。譬如嬰兒食品生產商嘉寶(Gerber)的廣告,會投放於一位母親的網誌上,因為這網誌的訪客多是為人父母,也就是品牌的潛在消費者。如此一來,既能省時省力,又能基於用戶的瀏覽習慣,作出廉價而針對性推銷。

但當網站數目暴增,質素良莠不齊,將購買及投放廣告完全委託系統,只看網站的分類、標籤或關鍵字篩選,容易陷入盲點。部分廣告商早已開始質疑,在成千上萬個不知名的網站展示廣告,擁有所謂過萬次曝光,是否物有所值,確實能提高營業額,還是純屬數字遊戲,甚至是自貶身價,反惹人厭。如今,摩通則用行動來證明,程序化廣告確是不能盡信。

作為廣告科技公司 Undertone 的創辦人,Eric Franchi 則表示憂慮。他指出,小型網站依賴所謂長尾效應( long tail )牟利,假若更多廣告商跟隨摩通的步伐,並得出類似的效果,恐怕會影響這些網站的營運商,而透過增加廣告曝光獲利的廣告技術公司,亦可能會受到打擊。但品牌作為消費的一方,優先考慮的,始終是自身的利益,亦即是形象和銷量。

事實上,摩通去年已決定檢討程序化購買廣告方式,並與 Google 及 AppNexus 合作展示廣告。Lemkau 認為,摩通早已改變展示數碼廣告的策略,如今要將「白名單」擴展至 Youtube 上,自非艱難決定。「在 Youtube 那事發生之前,我們就已瞄準程序化。現在的問題倒是,我們還應將「『白名單』用在哪兒?」她相信:「某程度上,要由人類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