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皓昕:「風雲 5D 音樂劇」——記一次打大佬的觀劇體驗

A+A-
「風雲 5D 音樂劇」宣傳海報
「風雲 5D 音樂劇」宣傳海報

人生有許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料的,例如我萬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去紅館看「風雲 5D 音樂劇」。我不算是「風雲」粉絲,不曾讀過原著,當年兩部電影雖曾看過,已忘得八八九九。正因如此,是次音樂劇雖然在網絡上鬧過不少風波,例如飾演步驚雲的鄭嘉穎酷似星矢,飾演聶風的謝天華酷似蔡一智,或傳聞門票出現兩折割價潮,這些新聞我都沒太在意。直至朋友多了一張票問我去不去,我大概是抱著一種完全開放,零包袱的態度去接觸這個經典港漫故事——結果是非常尷尬的。

我必須先說一下我的理解: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創作團隊會故意搞垮自己的創作,問題出現了,大家也絕不會樂意看見。我願意相信「風雲」每一個台前幕後,他們心裡都想這部劇好,而我也確實看見了幾個領銜主演、配角、伴舞、幕後、填詞人的真誠和用心。比如說當我看見絕不是唱家班的阿旦鄭丹瑞或視帝黎耀祥,他們都能夠無懼地站在紅館的台板上唱歌,我很是敬佩那種賣力和投入,也對他們很想把這部港產經典發揚開去的決心感到欣賞。然而,一鍋賣力煮的粥不一定好吃,火太猛甚至會煮燶。

圖片來源:「風雲 5D 音樂劇」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源:「風雲 5D 音樂劇」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源:「風雲 5D 音樂劇」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源:「風雲 5D 音樂劇」Facebook 專頁

入場前,我和朋友好奇「風雲 5D 舞台劇」,那「5D」是甚麼意思?朋友說會不會是氣味,當步驚雲和聶風飆到爆血時,我們能嗅到血腥。我滿心期待另一個「D」可能是椅子會震,角色出招時我們會感到澎湃——結果,最澎湃是我們的想像力。開場了,我們坐第十行,紅館椅子當然不可能動,除了鄰座觀眾的香水,我也沒嗅到一絲氣味,我們完全猜錯了,卻奇怪那其餘三個「D」到底去了那裡呢?我確實留意到舞台設計,每當有兩個角色在說話,一塊朦朧的幕簾就會徐徐降下,我開始還以為那是甚麼東西,卻發現幕簾出現後,甚麼事情也沒發生。是的,是一點差別也沒有,就等於你明明在說話,我突然莫名其妙拿出一張牛油紙擋著你。只見兩個角色依舊躲在幕後演出,而整個紅館的人也傻兮兮隔著那幕簾去看表演,我還猜這難道是「進念二十面體」一類的後現代設計嗎,還是想有清裝歷史劇,老佛爺垂簾聽政的效果呢?我忍不住問朋友,朋友才說那應該是正前排的觀眾能夠看見的 3D 幕:「大概最前排、最中間的人能夠看見效果吧。」我默然點頭,也在中場休息時問了另一位坐在最前排最中間的朋友是否如此。朋友很厚道說:「有時候,是會看到一點點……」我暗道原來如此,驚覺他們是紅館數百人中的勝利者,也想對我等不坐在最前排最中間的絕大部分觀眾來說,「5D」的意思,就是希望它「快啲」演完。

作為一部音樂劇,「風雲 5D」的音樂是慘不忍睹的。我明白領銜的鄭嘉穎和謝天華是一個專業演員,卻不是專業歌唱家,他們大抵是盡了力的,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盡了力去聽。頻頻走音不在話下,唱腔也親切地讓我想起久未去過的 K 房,總有一兩個朋友的唱功不行,卻鑑於他平時是個好好先生也不好意思告訴他。值得一提是,大概二人跟現場的調音師沒有配合好,很多時二人賣力唱,唱出卻是一堆辨識不能的音調,有點爆咪,有點糊掉。儘管我的母語是廣東話,還是聽不懂一句歌詞,特別是歌詞都帶有故事性,有時省去一句,我們就跟不上劇情了。於是作為觀眾的我只能把焦點放在舞台兩邊的小電視上,原因那裡有打出歌詞。而我發現不止是我自己,基本上一整排的觀眾也是如此,結果是很荒謬的,舞台正中間的真人表現沒有人再理會,大家都只忙著看兩邊小電視。

值得讚許的是劇中兩名女演員胡琳和閻奕格,歌手出身的她們簡直是當夜整個表現的清泉,儘管唱得也不算突破,卻已拯救了全場觀眾的耳朵。

the storm5
圖片來源:「風雲 5D 音樂劇」Facebook 專頁

而我想特別說一下飾演雄霸的呂良偉(利申我很喜歡呂氏飾演跛豪和丁力),先說他的盔甲很有霸氣,美術應記一功,卻未知道是他本人意思還是導演或劇本安排,呂氏每次出場,每說一句對白前,必會發出一陣:「哈哈哈哈哈……」的笑聲,就像武俠片中,大內高手在竹林裡中伏前必會聽到的那種笑聲。這種笑聲第一次聽尚可接受,第三次聽已經很煩,奸角會由霸氣瞬間變為傻瓜,OVER 了。而不知道主創團隊裡有否跟我成長在同年代的人,雄霸的招牌笑聲確實讓我想起了兒時動畫「寵物小精靈」或「為食龍少爺」中,每說一句對白都會說一句「車厘車厘」或「五更五更」的小精靈,超煩。

你或許會認為少林功夫加唱歌,唱歌不過是前戲,高潮打鬥應該還不會太差吧。我開始也這麼想,特別是謝天華出場是吊威也降下,我就期待最終大決鬥時會否飛來飛去卧虎藏龍。結果跟之前的牛油紙幕簾一樣,是甚麼事情也沒發生的。所謂打鬥場面發生在幾秒之間,就是很普通你能夠想像到的那種「扮打他一掌」「扮跌在地上」,然後後面的投射畫面就會出現一些慢了半拍的「嘭嘭嘭」效果,簡短歸納就是超不吸引。而在開場前,大會煞有介事地廣播表演途中有噴水效果,前排觀眾請穿雨衣云云,那時候全場觀眾都「嘩」了一聲,感覺好像很厲害。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結果就是到最後一幕大決戰時,舞台前端突然出現了一個小水池,就像兒童嬉水池的那種深度,然後步驚雲和聶風就大叫一聲,闖了進去水池裡互打。正確來說是互潑,你一刀劈去水花,我一腳回敬水花,有點像九龍城的泰國人潑水節,也有點像龍心大鬧東涌噴水池的感覺,反正兩個成年人在互相潑水和轉身等一系列動作,水花當然是四濺的,坐前排正中的觀眾們完全食晒。方才我還妒忌他們看見牛油幕的真正效果,此刻我暗自慶幸自己坐得較後。

舞台劇跟電影不同,是一個持續蜕變和進化的過程,演員幕後一次生兩次熟,衷心希望賣力演出的他們能夠在餘下的巡演裡得到突破性改善。外國的「迷幻列車 2」告訴我們,把陳年作品重造不只是消費經典,而是該有屬於這個年代的 input 和城市關連。期待有朝一天「風雲」也能做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江皓昕,編劇,白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