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租界那些神奇的事

A+A-
哈同的產業之一,南京路。
哈同的產業之一,南京路。

有人問我,但凡提到舊上海,無論是甚麼作品,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甚麼政府官員的名字,上海那段日子好像是個無政府狀態,到底有沒有人在管事?

答案是一批神奇的稱為「大班」的人,小說家毛姆的「大班」寫的就是這段故事。

這得先說租界。其實上海跟香港的開埠時間相若。但對於中國,上海遠較香港重要,滿清朝廷可以割捨香港,但絕對不能失去上海,因此上海是租借的。雖然是租,其實也等於佔據了整個上海(那時浦東範圍不算在內),除了兩塊地方:一個是閘北,一個是南市,直到我小時候,閘北區和南市區依然屬於「下隻角」——這種勢利眼連香港都不及,大概只有倫敦可比——當然這兩個區的地位也可能今非昔比。

租界分為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但一開始沒有分家,成立了一個董事會 Municipal Council, ,中文作「工部局」。但法國人天生「包拗頸」,一定要表明自己與眾不同,分家之後另在法租界成立了一個公董局,派駐法國領事干預;杜月笙1930年當上法租界的華董;但公共租界則沒有政府代表。工部局另外還管理租界的武裝防禦,也就是著名的萬國商團,以抵抗太平軍、小刀會、義和團,團裡甚麼種族都有:除華人外,還有蘇格蘭、美國、日本、俄國、德國、葡萄牙和菲律賓人。

工部局的董事便是大班,最有名的譬如顛地、赫德、沙遜,董事會裡英國人最多,美國人次之,後來又加入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的席位轉給日本人,直到 1928 年才有華人進入,譬如虞洽卿。工部局的管治模式,法治、契約、自由貿易等一切跟從英國,但比英國殖民地要寬鬆自由,嚴格來說,租界不算帝國主義,沒有「帝國主義政府」的代表,那些大班只代表公司的生意利益,租界其實滿符合共和國定義的。

愛因斯坦來上海的時候,認為華人在租界受種族歧視,做牛做馬,十分屈辱;其實不止本地華人,包括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後逃來的白俄也在底層掙扎,但其中少數精通音樂和藝術的人,可能本身是落魄貴族,後來多擔任教職,他們的到來也令上海的芭蕾和歌劇興盛。

受歧視的當然還有猶太人。當時上海的猶太人多來自巴格達,是由 19 世紀 20 年代奧圖曼帝國排猶開始,先逃到印度,然後再來到上海,「外灘」的英文 Bund,就是印度語。但只要提到上海大班,猶太人哈同的名字最深入人心。哈同剛到上海的時候還是個「癟三」,去世的時候身家一億多萬銀元。他的妻子是個自稱中法混血的妓女,有個非常佛意的中文名羅迦陵。兩人識於寒微,哈同就跟她許諾「待我日後發了達,就回來娶你」云云,這種話在當時似乎不是搞爛 Gag,袁世凱的大姨太也是他落魄時候相好的妓女。

最有意思的是,羅迦陵後來還跟隆裕太后「義結金蘭」,這種事情不要說發生在清末,發生在今天也很匪夷所思——可能是因為今天不會有哪位總統夫人的閨蜜,會公布自己當過妓女的底細。哈同夫婦交結(或接濟)許多民國頭面人物: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固然不在話下,還有章太炎、王國維、羅振玉等大師,為保護中國文化經典,譬如佛經、甲骨文等出了很多錢。

北伐軍來到上海想收回租界的時候,為工部局極力阻撓;最奇特的是 1937 年日軍佔領租界以外的上海,工部局宣布中立,還在邊界處築起鐵絲網,表示管治照舊,這就是所謂的孤島時期。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租界就再也站不住腳了,1943 年日本將租界還給汪精衛政府,大班的時代就煙消雲散了。

那個舊上海,其實只是很短的時光,大致就是哈同發跡到杜月笙崛起這樣。但直到 90 年代初,上海的市容還保持著他們留下來的模樣,尤其是在晨曦之中看見外灘的影子,更容易產生他們還沒有離去的幻覺——但是現在他們如果「魂歸故里」,肯定會迷路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