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孩子不要哭」,是誰對誰在說?

A+A-

shutterstock_611432426

假若家中有小孩的,或是偶爾碰到成年人對待小孩的常見方式,想必多會遇到小孩哭鬧的時候,而成年人的應對會否是:「不要哭了!」

小孩會哭的原因自然各有不同的脈絡,常有的情況一是小孩蹦蹦跳跳時碰撞到甚麼,不一定有受傷卻是痛了;二是有些要求未被滿足,對小孩來說,是難以理解為甚麼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然就會藉著哭鬧,期盼得到甚麼。

或許,更簡單的理解是:孩子希望接受他人的安撫,被安撫了、痛苦被包容了,以小孩容易執著又容易放下的天性來說,當初哭鬧的原因已經不太重要了。

我們需要覺察的是:當成年人要小人兒「不要哭了!」我們背後的動機是甚麼呢?一方面我們清楚知道孩子哭鬧難免,另一方面又為甚麼要阻止他們如此自然又真實的行為舉動呢?

核心的問題是:我們身為深受社會教化的成年人,在潛移默化之中處理情緒的偏好,是以社會化兼理性的方式來表達的。換句話來說,我們認為如果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到別人,就是不符合社會的要求,在別人的目光之中,隨意表達情緒的自己,是不應該、會討人厭的。

可是,原始的情緒是最真實的,當我們從小就不斷地因為真實的表達而被責備、被教導,既是他人的壓抑又是自我的內化,那在成長的階段之中,自然會辨別某些表達訴求的行為是不好、是不應該的,慢慢地,從真實情緒連結著的自我就會被扭曲為符合社會期望的樣子了。

又回到心理防衛機制的出現,種種的防衛機制是我們寶貴的求存本能,直接來說,在孩子的內心之中,如果不順從照顧者的要求,是危險甚至危害到自己能否存活。我們成年人可能會覺得這說法太誇張了,可是讓我們想像一下,當我們仍是脆弱的孩子,這種擔心不是很自然的嗎?

於是,某部分的自我漸漸地變得不一樣了,表面上成為了大人眼中乖巧的模樣。自然,人是活在社會之中的,某些社會化是人活在關係之中是必須學習的,亦有其適切的功能。只是說,這種受到教化後的乖巧,當我們隨著成長,自我力量長出來了、開始充足了,我們開始尋索甚麼是自己真實的內心渴求,我們是否願意容許自己冒險,讓自己一直備受壓抑的深層內心感受出來呢?

當我們不自覺地說出「孩子不要哭」,其實是誰對誰在說?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