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罪人‧義人‧凡人

A+A-
「偽滿洲國」成立

2001 年以色列授予「國際義士」勳章給民國外交官何鳳山,感謝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向 4,000 名猶太人發出簽證,當時中國政府出席儀式,而阻止了中華民國政府派出代表,即使何鳳山身在維也納的時候是 1938 年。

何鳳山被譽為「中國的舒特拉」,然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位外交官也向 12,000 多名猶太人發出簽證,讓他們得以離開歐洲,死裡逃生。這段往事一直被刻意遺忘,至今也沒有獲得正視。而這位外交官後來在蘇聯戰俘營裡被關了 12 年,回國後又被勞改,因為他是漢奸。

此人名叫王替夫,因為通日俄德三語,在「偽滿洲國」成立之後就被招入政府,先是出使蘇聯,不久就派駐到柏林,但他並非公使,只是一個低級的「公使館理事官補」。1932 年的時候,納粹已經開始沒收猶太人財產,將他們驅逐出境,只要他們有目的地就可放行,但歐洲各國都不願意接收猶太人,不肯給他們簽證——省得他們湧入自己國家不走。最多猶太人想去的目的地是美國,但美國的政策很嚴,只收知識份子和專業人士,大約只是 1/5 的比例,其他人都原船遣返;英國也一樣,當猶太人去到巴勒斯坦的時候,也只根據每日簽證名額接收,只有中華民國政府保持打開大門,何鳳山即由 1938 年中開始給猶太人發簽證,讓他們得以前往上海。

同時在柏林還有一個對猶太人打開大門的領事館,便是滿洲國。

因為德日的聯盟關係,滿洲國在開戰後還得以繼續辦理簽證,根據王替夫的回憶錄,納粹德國限令猶太人出境時,除身上衣服外,只限帶衣、帽、鞋一套,每人現金 10 元。戰爭爆發之後,滿洲國即收到命令不得再給猶太人通行,當時沒有人知道為何政策有變,只見到送往集中營的人愈來愈多而已。但王替夫在公使呂宜文的授意下,依然秘密辦理簽證,直至連日本也怕擔當不起,將他調回東北為止。上火車之後,他還在簽發手上數十張有效簽證,直到火車開始慢慢向東駛去,再從車窗遞給站台上沿路等候的人群。

為甚麼這一段往事沒甚麼人提呢?除了王替夫任職「偽滿洲國」,坐實「漢奸」之名外,還有人說,他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出於對猶太人的同情,純粹是在執行日本的「河豚計劃」而已。

在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甚為親美,對猶太人的態度也絕不像歐洲那樣,尤其是日俄戰爭的時候,一個美國猶太銀行家曾給日本鉅額貸款。自從納粹排猶以來,日本就想將一部分猶太人吸引到自己的佔領區,尤其是滿洲國,一面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一面可以和美國交好,有關計劃居然打算吸納猶太移民的上限高達 60 萬。

當然,戰爭爆發後德日建立起軸心國,再加上美國的猶太人之中發出抗議,稱所有投靠日本(包括滿洲國)的猶太人等同賣國,於是這個聽起來散發著一股銅臭味的計劃,被丟到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但事實是,因為少數日本官員的投機功利,以及對於西方的無知和天真,反而變相挽救了為數眾多的猶太人,誰又能一口咬定,王替夫在給猶太人辦簽證的時候純粹是機械運作,從沒有激起過內心的一絲同情和仁義?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大時代裡,每一個小人物是多麼卑微,生逢亂世,他們想必也很徬徨,既不想作惡,也當不起英雄,甚至總有自身難保的恐懼。在種種扭曲的巧合之下,當他發現自己居然能做一點好事,他會不會覺得這一世也值了,即使在日後面對牢獄之災,發現自己也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這些身不由己,無能為力的普通人,在近處看只是一連串的標籤:「偽滿洲國」、「漢奸」、「叛國」、「蘇聯間諜」;但站在遠處,才能看見他們也發出微茫的一丁點光,在歷史的河流上漂過,是如此唏噓的夢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