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再生能源潮流為何還未到香港?

A+A-
燒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危機。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現代生活方便舒適,晚上回家按燈掣便有光,炎炎夏日開冷氣便有涼風送爽,一切彷彿觸手可及,以致我們很少深思,在背後支撐便利生活的電力從何而來。在香港,我們耗用的電力,主要由煤、天然氣等石化燃料供應,其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節約能源當然對紓緩氣候危機十分重要,但無論怎樣節省,我們都無可避免要使用能源,難道變回原始人鑽木生火,才能解決問題?好消息是,風能、太陽能等低碳能源在全球正快速增長,而香港也有潛力跟上這股潮流!

再生能源潛力無限

人類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歷史由來已久,人們從前便會利用風力推動機械進行工業生產,例如榨油、鋸木、磨麵粉、造紙等。隨著科技發展,我們已能將風、太陽、地熱等能量轉變成電力。研究組織 21 世紀可生能源政策網絡(REN21)指出,2015 年風能和太陽能的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連續第二年創下新紀錄,並估計截止該年底,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容量足以提供近 24% 全球電力。

香港討論再生能源超過 20 年,但發展步伐龜速。2005 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公布「香港首個可持續發展策略」,當中以在 2012 年或之前,利用再生能源供應本地 1-2% 電力需求為目標,但直到現在,可再生能源只供應全港 0.1% 電力。

密集都市環境都可以應用再生能源,圖為首爾市中心太陽能巴士站。

土地問題的迷思

不少市民誤以為香港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於是供應才那麼少。在他們印象中,可再生能源是美國沙漠中一望無際的太陽能發電板,和德國田園間數以百計的風車,在很多問題都被歸因於土地供應的香港,哪來空間發展再生能源?

市民傳統印象中的再生能源設施,屬於「集中式系統」(centralized system),即興建龐大電廠和輸電設施。不過,近年全球的發電模式,亦愈來愈流行「分散式系統」(decentralized system),即化整為零,在不同地點裝設規模較少的發電設施,發電後就地使用,有餘可輸送到電網,新加坡、首爾等亞洲都市近年積極發展這種再生能源發電模式,其實亦適用於香港。而根據理工大學的估計,單是在全港建築物天台加裝太陽能板,便可供應本地 6-10% 電力需求,這還未包括水塘、岩石坡、天橋上蓋等也可裝太陽能板的空間,可見我們應用太陽能的潛力亦十分優厚。

缺乏政策及配套

其實,缺乏政策支持,才是香港再生能源少得如鳳毛麟角的原因。目前市民或私人機構即使想自行使用再生能源,相關設備和服務費,法規又不清晰,無界定清楚在天台加太陽能板是否僭建物,令人卻步。但參考不同國家的經驗,政府在再生能源發展初期,都會先透過政策提供額外經濟誘因,刺激市場發展,當規模效應形成,推動設備和服務成本下調,並會有其他法規如建築物條例的相應配套,這又會進一步吸引更多人使用再生能源,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實行上網電價制度,鼓勵再生能源發展,愈來愈多人在建築天台裝太陽能板。

最近,特區政府和兩電簽訂 2018 年後的利潤管制協議,提及將來會引入「上網電價」(feed-in tariffs)制度,市民可自行以再生能源發電,並從電力公司得到回報,電力公司以較平均電價高的價格購入再生能源,增加人們投資再生能源的誘因,這制度的方向是好,但暫時無具體細節內容。德國、中國、英國等亦有利用上網電價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而細節會決定制度的成敗,例如要調查當前的再生能源平均成本,然後制定上網電價水平的標準,按照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調整上網電價等。特區政府必須就制度的設計廣納社會意見,小心推行。

雖然自行設置一套正式的太陽能系統發電,暫時在香港較困難,但如果我們支持再生能源,仍有很多方法。最近,綠色和平舉辦「一起感謝太陽」再生能源嘉年華,其中一個工作坊,教授參加者手作太陽能手機充電器,那麼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開始應用清潔能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低碳未來,讓我們率先做起!

綠色和平舉辦「一起感謝太陽」嘉年華,與超過 200 名市民合力拼砌巨型太陽圖案,展示擁抱清潔能源未來的決心。
親手做太陽能手機充電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和支持再生能源。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