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徙置區的美國人

A+A-
中東和平的希望?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總統杜林普訪問以色列,表示中東現正適逢一個「難得機遇」達致和平。雖然事前一度聲稱以巴和談是其「終極目標」,但各方對談判並不樂觀,認為難有突破進展。3 月份,以色列官方繼 20 年來首次擴大「合法」西岸徙置區,白宮雖有微言(「無益和平進程」),但亦僅止於此,新任美國駐以色列大使 David Friedman 家族本身更有份建立猶太人徙置區。美國人遷往以色列屯墾並非孤例,現時西岸徙置區中,原籍美國人就佔總人口 15%。話說回來,那麼多美國人去西岸做甚麼?

美國歷年來不止縱容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更是直接參與殖民。現時 40 萬名西岸徙置區居民當中,有 6 萬人是美國人。1967 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一批美國猶太人懷抱理想遷居以色列,只不過他們並非極右錫安派激進分子,而是一班嬉皮士、專業人士和民主黨選民,多數年輕、單身,受過良好教育,政治意識濃厚,支持民權運動,反越戰反社會不公。牛津大學東方研究講師 Sara Yael Hirschhorn 專研以色列徙置區問題,新作 City on a Hilltop 便探討美國人參與西岸殖民的歷史。

專研以色列徙置區問題的牛津大學講師 Sara Yael Hirschhorn 著書探討美國人參與西岸殖民的歷史。

Sara Yael Hirschhorn 在大西洋月刊訪問中指出,情況有別今日,1960 年代乃至 70 年代的美國移民大多並非原教旨猶太教徒,之所以落戶西岸徙置區而非其他地區,或是基於信仰,認為西岸屬於「猶大-撒馬利亞區」(Judea and Samaria),亦即古代以色列王國及猶大王國所在地;又或出於政治考慮,恐防如不殖民,西岸將會在下一輪和談拱手讓人;更有可能是當地有親友接應,順理成章團聚並開展新生活。

Sara Yael Hirschhorn 表示,由 1960 年代起之所以出現大量美國移民,除了源於以色列勝出 1967 年六日戰爭,全面佔領耶路撒冷,掀起一波錫克復國熱潮之外,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間接啟發當地猶太人確立身份認同。和「美國-黑人」一樣,「美國-猶太人」不必然是污名,猶太國族主義興起,繼而促成美國猶太人移民潮。其他原因包括當時以國面對中東多國圍堵,有第二次種族滅絕之虞,不少錯過 1948 年以色列獨立戰爭時刻的猶太人一心振興民族,認定不在此時更待何時。

西岸殖民起初 10 年,以巴居民相對能夠和平共處,一來當時遷徙人數不多,二來殖民計劃意圖仍未浮面。至 1980 年代,大量以色列人湧入西岸地區,加劇當地以巴衝突,局勢從此改變。1987 年,一輛以色列卡車衝入難民營,4 名巴勒斯坦人遇害,引發持續數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First Intifada),直至奧斯陸協議宣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為止,然而 2000 年又爆發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Second Intifada),歷時 4 年方告暫歇,但以巴衝突自此愈趨頻繁,美國猶太人即使前身是愛與和平的自由派,亦開始放棄對話,擁抱零和思維。

西岸殖民區不時爆發衝突,以巴和談至今無期。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以色列,殖民計劃支持者深諳媒體力量,在公關方面投放大量人力物力,成功爭取國內人民認同;但在美國,有別於上一輩移民,大部分在美猶太人均質疑徙置區不符以國利益,其中不乏抗議以色列非法佔領巴勒斯坦的猶太青年。根據 Sara Yael Hirschhorn,世代落差多少出於國族認同程度有異,上一代與錫安復國思潮關係較深,年輕一輩的猶太人身份相對淡薄,討論較聚焦於以色列的違法政策。Sara Yael Hirschhorn 最後補充,以巴徙置問題根源於 1948 年以國獨立戰爭之後,多達 70 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並非彈指間即可還中東一帶和平。鑑於今屆白宮就以巴外交方針前言不對後語,恐怕兩國方案依然落實無期。Shalom aleikhem / As-salamu alaykum(祝你平安),縱使逢人便講和平仍未是時候降臨應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