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垂死不等如掙扎

A+A-

很多人都怕死,但更多人怕「垂死」,因為那意味著苦苦掙扎,身心久經折磨,卻仍劫數難逃,一切徒勞無功。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倒不認同,他們在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發表的研究顯示,經歷死亡其實「沒那麼傷心和可怕,過程比你想像的,還要快樂一些」。

研究團隊將末期病患的網誌內容及死囚犯人的臨終之言,拿來跟一般人在幻想快將離世下所寫的文章及「遺言」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當前兩種人愈接近死亡,愈傾向使用較正面的字眼,相比絕症或極刑,他們較多談及宗教和家庭。研究員估計,這些話題有助平息對臨終的焦慮。至於後者卻剛好相反,想像自己將死的人的行文多是負面用字。

參與研究的教授 Kurt Gray 指出:「在我們的想像中,死亡就是寂寞和虛無。但在末期病人的臨終網誌,以及死刑犯人的遺言當中,都是充滿愛、人情及意義。」

譬如從電腦演算法可見,末期病人描述個人情感時,「快樂」(happiness)和「愛」(love)這些積極的用字,比「憂心」(fear)、「焦慮」(anxiety)和「恐懼」(terror)消極字眼,更常在文中出現。研究收錄的一篇網誌就是這樣寫:

現在所有營養和水都流經輸液袋 —— 一滴、一滴、一滴。每時每刻都需要協助。四周那麼多的愛護和照顧,我想我已準備好前往下一階段。我毫無遺憾 —— 我有過完整的生命,與那麼美好的家人和朋友相愛過。所以若這是我的最後一課,我明白愛是終極的禮物 —— 那都是愛與真誠。

研究報告總結,人們對死亡的情感預期,與現實並不相符。「死亡是無可避免,但恐懼並非如此。研究顯示,經歷死亡出乎意料的正面。」研究人員認為,理解有關死亡的情感,是未來社會如何處理死亡的關鍵。「基於人口老化嚴重,是次研究有望就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的爭議提供資訊。」

他們強調:「現有的醫療系統著力於避免死亡,往往是建基於視死亡為可怕及悲劇的觀點。鑑於社會文化對死亡的消極敘述,這樣也是無可厚非。但我們的研究顯示,死亡較人們想像中正面 —— 即使死神將至,也不一定是那麼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