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不登校——拒絕選擇的選擇權

A+A-

日本有所謂「不登校」的社會問題。其一般定義是中小學(日本的「中學」意思是初中)在籍而持續長時間沒有上學的學童。2015 年文部科學省統計數字顯示,日本中小學總在學人口約 1,000 萬,不登校人數 12.3 萬,佔總數約 1.2%。當中以中學生的情況尤為嚴重,以一間 600 人的中學計算,每年平均有 16 名在籍學童長期沒有上學。

「不登校」的理由各式各樣,當然無法排除生理問題,患病無法上課之類。但更多是心理因素,例如人際關係、學業等不如意,自我放棄回歸校園。有的隱瞞家人在外流連,有的足不出戶,終成隱青。筆者並非教育專家,此文要旨並非批評日本年青人如何軟弱,何況身為廢青亦無立場。

值得思考的是「選擇」的問題。「不登校」無疑是拒絕選擇,但地球人都知道,拒絕本身就是一種選擇。人類到底是否擁有拒絕選擇的自由?當我們面對無法承受的痛苦時,社會有沒有緩衝區,賦予人讓生活暫時停歇的權利?

曾有日本人問我,香港有沒有「不登校」的問題。當時我想逃學應該不算罕有,起碼周星馳連電影都拍過。但我對逃學的印象,僅限於一群染金髮的不良少年在遊戲機中心流連,或者與「呢個球場我睇嘅」之類的似是疑非幫派犯罪有關,並非如「不登校」般純粹不上學。香港或者有「隱青」問題,屈居家中五六七年,例如已成經典的阿源(不要再說了!),然而基於年齡定義的問題,「隱青」與「不登校」中間應該不存在等號。

香港有沒有「不登校」?當時我半開玩笑地答他:「沒有啦,香港地方小得連人都住不下,哪有空間去躲?」事後我反覆思考,尤其經過前陣子,幾乎每日都有學生自殺案後,這個答案的黑色幽默真的黑得叫人抑鬱。香港人似乎連不選擇的自由都沒有。

當然,日本也有自殺的社會問題,自殺率甚至在亞洲數一數二,但不代表香港也要急起直追。我們可以有千萬個理由指摘拒絕選擇的人有多軟弱,但起碼應該在死亡的門檻前,容得下逃避的空間。這並非鼓勵人逃避現實,而是反思我們的社會是用甚麼態度對待失意者。 反思我們的社會,是否無視了在不斷追趕無數目標的生活中,在某個環節中落單的你我他。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