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愈大,腦袋愈壞?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雖老掉牙但此言不虛,權力在某程度上,的確使人的大腦不大靈光

歷史學家 Henry Adam 將權力比喻為「一個泯滅受害人同理心的腦腫瘤」。這個比喻雖不全中,但竟不遠矣。2006 年就有一項考驗受驗者同理心的研究,研究員指示受驗者在自己額頭上畫一個 E 字讓其他人看見,測試他們會否下意識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事前研究員先指示其中一半受驗者回想他們手握重權的經驗,另一半的受驗者則需要回想他們無權無勢時的回憶。結果顯示,前者權力感較大的組別,相比後者,把 E 字寫成自己慣常寫法(而非方便對方辨認的寫法)的機率高 3 倍。另一項實驗則顯示,權力感較強的人,在辨識相中人情緒的表現都較差。

麥克馬斯特大學神經學家 Sukhvinder S. Obhi 團隊最近的研究,利用穿顱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來觀察受驗者的「鏡像反應」(mirroring)。鏡像反應在心理學上,是指大腦會在人們觀察他人的姿態、動作、談吐時,發放鏡像神經元,使其下意識模仿他人,因過程就如倒映別人的形象而稱為鏡像。有個別心理學理論認為,這種模仿意識其實建基於同理心。研究中,Obhi 的團隊向受驗者播放某人擠壓橡皮球的影片,再觀察他們大腦的模仿反應。2014 年2015 年前後兩次實驗都顯示,無論受驗者是否有意識模仿影像中的擠壓動作,權力感較大者的大腦模仿反應都較小,穿顱磁刺激結果亦反映權力的確削弱了他們大腦的部分神經活動。就如「權力的悖論」中所指:「一朝掌權,我們就失去昔日賴以獲取權力的能力特質。」其中一種特質,叫同理心。

在職場上,下屬或因對前輩心存敬畏,或為了「埋堆」和「擦鞋」,而時刻留意同事與上司的反應,繼而下意識模仿前輩的語氣和肢體動作;相反,具權勢的人便沒有這種需要,長遠造成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Dacher Keltner 所說的「共情障礙」(Empathy deficit)。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Susan Fiske 亦提出類似觀點:權力減少觀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因為它使你不再有求於人。權力感使人略過看似無關痛癢的資訊,例如別人的感受。當權者依靠個人成見行事,好處是提升決策效率,但或會致不近人情。

研究中的受驗者全是大學生,其權力感來自過往短暫掌權的經驗,而不是從長年擔任領袖而來,因此被權力麻痺同理心只屬暫時,大腦未至於遭權力永久腐化。不過,當權者日復日遭權力麻痺,其同理心難免被冰封凍結。

圖片來源:路透社

前英國外交大臣、精神醫生 David Owen ,以其專業知識及多年從政經驗寫成「疾病與權力」一書,在書中提出「狂妄症候群」(Hubris Syndrome),愈成功的政治元首和領袖愈容易脫離現實,變得狂妄自大。他的論點與 Obhi 團隊的研究結論如出一轍。

有些人當初或因善解人意、廣結朋緣得以成功,成功以後卻逐漸喪失當初成功的要素,失道寡助,這些例子在商業史和帝王史不勝枚舉。有人曾向邱吉爾夫人訴苦,說邱吉爾愈來愈輕蔑下屬,她曾不留情面地提醒丈夫:「親愛的溫斯頓,我發現你的行為禮貌愈來愈差,也不像以往和善可親了。」要避免權力腐化你的大腦,方法就是不要自覺大權在手,畢竟生命總有人與事是你所不能掌控的。減低權力感,勿讓權力腐化你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