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物學家而言,「為何鳥蛋形狀各異?」一直是自然之謎。蜂鳥鳥蛋形狀如同 Tic Tac 糖,海鴿蛋則像放大版淚珠,有些雀鳥品種的蛋更似乒乓球般圓潤。究竟為甚麼鳥蛋的形態千差萬別?近日,有科學家相信已找到答案。
傳統理論認為,蛋因環境需要而變形:錐形蛋使蛋不易滾動,對在懸崖上築巢的鳥類有利;而那些表面平坦的橢圓形蛋,則可以讓蛋堆在一起,加速孵化。這理論聽上來合理可信。但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家 Mary Caswell Stoddard 領導的國際團隊卻提出新說法:蛋的形狀取決於鳥類的飛行能力。
生物學家搜集了 5 萬隻來自 1,400 種鳥類的蛋的形狀數據,並比對這些鳥種的基本資料,例如體重、飲食習慣、鳥巢位置與氣候、生蛋數量、生長速度等等,最終發現影響蛋形的意外因素。論文在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研究指出,以雞為例,牠們的飛行能力較低,蛋形偏向橢圓(oval-shaped);而那些飛行能力較高的候鳥所生的,則多為不對稱的扁圓形蛋(elliptical eggs)。雀鳥的飛行能力一般與翅膀大小成正比,換句話說,翅膀愈大,蛋形愈不對稱。
驟眼看來,鳥的飛行能力與蛋的形狀似乎拉不上關係,難以看出前者對後者有影響。可是,細想之下,實有道理。要進化成飛行能力強的鳥類,雀鳥也需要足以應付長途旅行的身軀——既要夠壯健,又要近乎流線形。即使是在冰水「滑翔」的企鵝,其「飛行」能力,也令牠們誕下較為扁圓的蛋。
擁有這種身軀的雀鳥體內可存放鳥蛋的腹腔空間自然偏小,當腹腔空間變得窄小,內臟也會受壓縮,影響蛋的生成形狀。Stoddard 解釋,鳥蛋形狀的變化過程在母體已經發生,先於蛋殼生成。
是次研究可謂推翻過去的「鳥巢適應論」,並為蛋形因何相異的爭論劃上句號。人們以後見蛋便知:蛋形如何,其母的飛行能力也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