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老人(二):如何避免淪為「下流老人」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政府統計處 2015 年數字顯示,每 3 位長者中便有 1 人陷於貧困,有 1 至 2 位長者的貧窮家庭數目也在快速增長,然而,近半貧窮長者或囿於自尊心而未有申請綜援金。可以預期,在人口急速老化的香港將會每況愈下,日本作家藤田孝典筆下的「下流老人」也將遍佈香港,你我步入晚年時也可能淪為其中一分子。怎樣解決下流老人問題?藤田孝典在關於下流老人的兩本專書中,向日本人提出各項建言,其中不少對香港也相當有啟發性。

「下流老人」的形成

所謂「下流老人」,簡言之,就是陷於貧窮生活、無法安享晚年的老人。藤田孝典在「下流老人:一億総老後崩壊の衝撃」中分析,下流老人有 3 大特徵:收入極低、存款不足、老無所依。在收入存款不足以支持老年生活所需,又無所依賴的情況下,下流老人難以有健康飲食,也缺乏醫療看護,許多到臨死前還靠當廉價勞工謀生。一旦遭逢不測、大病,或遇意外,這群可憐老人的生活更趨坎坷。

下流老人的形成源於日本社會的複雜制度問題,其中包括:現今家庭無法扶養長者,長者只能依賴微薄的「年金」;薪金逐漸下跌,物價卻在上漲,許多人在職時的存款不足以安享晚年;醫療系統缺陷,經濟有困難者無法接受治療;政府向中高齡人士徵收「介護保險費」,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安老院;公營住宅數量短缺,許多老人要忍受昂貴房租;社區網絡支援不力,令長者處於孤立狀態;國家操縱貧窮定義,將生活保障基準逐年下調,把原本貧窮人口排除在「貧窮」之外;退休後不繼續工作,就無法生存。因此,藤田孝典總結,下流老人是國家體制和社會福利種種不足之下的產物。

雖然部分像「介護保險費」和醫療體制缺陷等問題或屬日本獨有情況,但對於在每 3 位長者中便有 1 位陷於貧窮之中的香港來說,藤田孝典列出的制度問題實有參考價值。在香港,消費物價指數持續上升;公營房屋供不應求,老人家被迫要瞓「棺材屋」;香港長者的「社會性孤立」也相當嚴重,現時香港獨居老人達 10 多萬人,他們亦是自殺高危一族。可見下流老人問題也存在於香港。

現時全港約有 20 萬人居於劏房,其中長者住客更屬於自殺高危一族。 圖片來源:路透社

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若將下流老人問題置之不理,社會經濟定必承受沉重惡果(詳見前文)。到底應怎樣解決下流老人問題,又如何避免自己成為下流老人?藤田孝典在兩本著作中,從制度和個人層面兩方面向日本人提出建言。

在制度層面,政府必須提出預防對策,而非事後救濟。具體來說,就是要改革醫療及福利系統,及早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社會保障。但要提供社會保障,亦即需要錢,錢從何來?

日本社會傳統以為,作為「負債大國」,日本沒有充足資金用於社福保障。然而,比起歐洲大國,日本負債相對為低,而且透過加稅,政府就有錢為人民提供低價甚至免費的公共服務。或許人民會對加稅感到抗拒或不公,認為年輕人在付出,得益的卻是老人。可是,藤田孝典反駁,社會必須意識到所有人都有機會淪為下流老人,都是制度的受害者,稅金救助的不只是他人,還是自己。

在個人層面,藤田孝典建議,在認知上,人們必須正確了解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並從心態上轉變,捨棄無謂的自尊,不要認為領社保是可恥的事。同時,人們亦應趁早為安老作好準備,多參與地區組織的活動,廣結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但有利老人家之間互相支援幫助,更讓長者找到溝通對象,傾訴互勉,共渡難關。這樣的話,即使不幸淪為下流老人,亦不落於孤獨終老。

藤田孝典的制度建言有多少適用於香港屬於細節討論,但其對於個人層面的提議,絕對是每個都市人都應認識和學習的方向。成為下流老人絕不可恥,每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但如何面對人生,爭取幸福,則是由心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