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的新武器:氣象預報員及人工智能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跨業經營氣象預報分析,並非只有電機大廠施耐德在做。今年 1 月 IBM 以將近 2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氣象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的大部分數據。該公司在全球擁有的 22 億個觀測站,以及每天透過 4,000 萬部以上智能手機所蒐集到的氣象資料,未來將集中到 IBM 雲端上。

若要處理大量的氣象資料,便需要建構能高速處理、並即時提供必要資訊的基礎技術。這時候,人工智能(AI )就派上用場。

IBM 正在研究如何把旗下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導入到氣象預測中。華生可說是 AI 始祖之一,在 Google 的 AlphaGo 問世之前曾獨領風騷。它能讓機械學習在不同氣象條件下,進行不同計算,令其預測更準確。因此,只要知道顧客的氣象資料需求,透過和華生之間的資訊傳遞,就可以改善服務精確度。

日本 IBM 分析事業部營業部長今村雅彥說:「氣象預報將是今後有龐大增長的市場,如何將其活用在業務中愈加重要。華生正好發展這些技術。」但這並不代表 AI 能完全取代氣象預報員的專業。因為,要進行高精確度預測並不困難,重要的是技巧與活用,這就仰賴專家的經驗和見解。因此,像施耐德、IBM 這些高科技公司,正在世界各地大量收購氣象預報公司。他們買的不只是資料,更包括有關天文科學的人才(即科學主任,或稱氣象預報員)。施耐德的氣象部長 Jim Block 指出:「這十年間氣象預報員的工作已經大為不同。預報的工作現在全交給 IT,預報員的工作以活用資料為主。」IBM 甚至讓被收購的氣象公司行政總裁 David Kenny 擔任華生事業的最高負責人,活用其氣象預報的專業見解來發展人工智能計劃。

在美國,國家機關認定的氣象預報員只有約 280 人,其中有 4 人就隸屬施耐德的氣象預報部門,包含 Jim Block。最近連投資公司、對沖基金及保險公司等也爭相僱用預報員管理氣象風險,求才競爭激烈。Block 說:「美國氣象預報員的薪金水漲船高,今後將有更多業務收購活動,競爭更為激烈。」

不過,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開展出這樣的氣象新經濟。像日本,幾乎沒有像施耐德或 IBM 一樣的跨業經營案例,因為專業門檻太高。如果不能提供氣象預報設備的配置等詳盡資料,就無法取得政府許可。即便像 IBM 這樣跨國企業科技巨擘,想要在日本提供氣象預報服務,都無法輕易通過日本氣象廳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