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科學助長性別偏見

A+A-
男性一定強於女性?

傳統觀點假設,性別決定智商,又以為男性多強壯理性,女性則較溫柔感性,這些觀點常有研究數據撐腰,以「科學」確認男女之別。然而,英國記者 Angela Saini 在其著作 Inferior: How Science Got Women Wrong 解釋,過去科學曾助長性別定型,鞏固男強女弱的偏見。

破除男強女弱的偏見

在現代文化中,「男強女弱」的形象牢不可破,連前哈佛大學校長 Lawrence Summers 都難逃偏見,指在精英大學中難見女性科學家身影,是因為女人的「內在能力」問題(”issue of intrinsic aptitude”),當年有不少學者拋出研究為 Summers 辯解。然而,這些研究本身是否已潛藏偏見呢?Angela Saini 翻查那些得出「男女因進化和生理因素而有強弱之分」結論的著名研究,發現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由男科學家所作;而反駁「男強女弱」說法的新研究,則多為女性所作。

縱使不能單憑研究人員的性別身分就論斷其研究是否有偏見,但生理構造能決定「男強女弱」的說法絕不公允。雖然出生性別比(natural sex ratio at birth)是男多於女,但男孩比較常生於早產,又或於初生一年就夭折。而且,女性的壽命亦較長,身體恢復力較高。由此可見,性別不足以作為強弱的分野。

英國記者 Angela Saini 主張科學會助長性別定型,鞏固男強女弱的偏見。

男女有別的「科學」

Angela Saini 指出,科學自 19 世紀開始助長「男強女弱」的性別觀。當時,解剖學測量到男性腦部體積多數大過女性腦部 8-13%,其後,此數字則被人詮釋為男性較聰明的「證據」。可是,後來眾多研究顯示,男女在認知能力、 運動能力上平分秋色;即使有差異,強者不一定是男,弱者也不一定是女。以數學運算為例,在不少國家女孩的平均成績都超越男孩,在美國,精於計算的男孩也自 1970 年代大幅下降,可見腦袋大小不足以證明人有多聰明,純粹只是與身體體積配合發展而生。

可是,科學家往後還是鍥而不捨的繼續研究腦部的性別差異。有的會利用肉眼及電子掃描儀器,試圖得出男女腦部確實存有某種分別的結論。Angela Sani 批評,大多數這類研究只選對自己有利的數據,誇大男女腦部的對比。其實,人類腦袋千變萬化,每個各有特色,雖然腦部的確有所謂「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但分析指出,腦袋完全只有男性或女性特徵的人僅佔 0-8%。不過,由於傳媒喜歡這類強調「男女大不同」的科學資訊,所以經常報道相關研究,助長性別定型。

男權社會是男性較強的實證?

除了腦袋迷思,「進化論」也是鞏固性別偏見的一種學說。達爾文本人認為,女性之所以較為弱勢,不但只因為她們較愚蠢,更是由於人類進化過程「必須如此」,此說引伸出對女性的眾多偏見:必定是仰賴男性生存,在社會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就像今日男權社會是男性注定較強的實證一樣。然而,學者對與世隔絕的部落的觀察發現,人類文明演化成男權社會或是意外,以菲律賓原始族群 Nanadukan Agta 為例,族內的女人主要負責出外打獵,覓食養家。

Angela Saini 的著作除了將科學如何助長壓迫女性的歷史展現人前,更狠狠地揭破了人們的偏見:沒有生理戒律指明女人是天生主婦,又或女人不准打獵,一切都是社會規範把男女分門別類,預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