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年前,在高潮中解散的音樂

A+A-
樂隊合照。照片來源:http://www.simonandgarfunkel.com/

打開電腦點一下 Spotify,是 Bruno Mars、Lana Del Rey、還是 Taylor Swift?可有想過,40 年過後,人們還會聽你此刻聽著的流行音樂嗎?

於許多樂隊和樂迷來說,60 年代是不可取替、革新的、美好的年代:The Velvet Underground、Johnny Cash、Pink Floyd 等;Beatles 在 1969 年推出了 Abbey Road,而民謠搖滾二重唱 Simon & Garfunkel 也在那年代踏上頂峰。一隊樂隊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往往不單是因為音樂的質素,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呼應社會的靈魂,以流行樂反映出當下人們的急燥、歡樂、憂心等等,作為「反文化」代表的 Simon & Garfunkel 也絕不例外。

屬於「人」的歌

Simon & Garfunkel 由 Paul Simon 和 Art Garfunkel 組成。兩人成長於戰後 40 至 50 年代,識於微時的他們,十多歲就開始合作二重唱,這種契合,造就了他們日後的成功。1964 年,他們終有機會推出了第一隻大碟 Wednesday Morning, 3 A.M. ,並舉辦了第一次演唱會。但音樂事業起頭並不容易,大碟與演唱會的銷量都不如意。直至 60 年尾,一曲 The Sound of Silence、一部電影「畢業生」,令 Simon & Garfunkel 終於嚐到成功的滋味。

說起他們的成功,大抵不能脫離那個大時代的背景。60 年代,馬丁路德金發表了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那時候,世界面臨著各種危機,除了冷戰,越戰亦正在發生,令美國人重新審視自己在世界的角色。二次大戰後,美國人一般都擁有一份榮耀,因為在二戰中,美國代表了勝利、也代表了正義,但越戰發生時,媒體卻爆出多段美國肆意轟炸、禍及當地平民的報道。從 1964 年開始,美國學生就積極參與反戰運動,而 Simon & Garfunkel 的作品,也多次觸及這方面的主題。例如歌曲 7 O’Clock News/Silent Night ,明明是平安夜的旋律,卻混入新聞報道的聲音。似是和諧的平安夜歌曲,伴隨種種關於亂世的報道,突兀得讓人感受到活在平安的虛假,流露強烈的反戰訊息。Simon & Garfunkel 能成為「反文化」的代表,Paul Simon 所寫的歌詞自是原因之一。樂隊另一曲 America ,寫兩個年輕人走到路上尋找「美國」,代表著那些追逐美國夢的人。但故事裡兩人並未找到心目中的美國,得到的只有迷茫。這首曲極具批判性,控訴美國夢如何欺騙人們,亦反映當時美國人的茫然。

在高潮中解散

縱然 Simon & Garfunkel 在 60 年代末聲名大噪,但成名後不過幾年間,二重唱就因相方不合而解散。最後一隻大碟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在 1970 年推出,縱然音樂大受歡迎,卻也難以修補組合之間的隔閡。此後,兩人於 1981 年曾經舉辦過復合演唱會,吸引了超過 50 萬人,證明他們的魅力始終不衰。今天兩人依然健在,但關係從沒改善,2016 年 Paul Simon 受訪時,表明他們不會再復合。昔日的歌聲只能以唱片回味,令許多樂迷心碎。但或許所有在高潮中解散的經典才扣人心弦,而 Simon & Garfunkel 的歌曲,足以穿透時代,多年以後,他們的歌還是會唱到我們的靈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