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書大賣?

A+A-
無論出版人的眼光有多銳利,在浩瀚的書稿中,難免也會誤判或走寶。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書展又到了,香港人閱讀風氣週期又達到年度頂峰。在外國,買書不一定要在書展,例如美國在 2015 年就賣出了 27 億本印刷書,自 2011 年 5 年間增長了近 2 億本 。每本書都是出版人和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他們大多都有共同的目標:讓出版的書籍成為暢銷書,使讀者願意掏出荷包,以行動表示認同。可是,怎樣才能知道哪本書會大賣?

創投顧問及作家 Brian Hill 與 Dee Power 在千禧年代撰寫了「暢銷書的故事」(The Making of a Bestseller),訪問過百位編輯與作家,了解那些作家、經理人、書評家和出版社等,如何聯手打造吸引讀者青蚨出籠的暢銷書。

兩人用一條問題請教大小出版社的編輯,以及圖書版權經紀公司的經理人:「一本書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甚麼?」並邀請他們在 10 項因素中挑選 5 項,按重要程度排序。編輯和經理人著眼的因素基本上一致,都把「主題符合時機」、「書寫得好」、「作者前本書大賣」、「粉絲群強大」這幾項排在前 5 位內。

「書寫得好」所以大賣,這不是在說廢話嗎?重點當然是如何去判斷,這種由許多人主觀感覺所形成的客觀事實。經理人在拿到書稿之後,便要判斷該書有沒有大賣潛力。文學書經理人 Heide Lange 舉例,假若她在閱讀的時候感到脈搏加速,她就知道「這本書會大賣——或者說我就盼望會大賣。」

美國醫生及作家 Spencer Johnson 有多本獨著及合寫的作品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誰搬走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連續兩年盤踞榜上;另一作品「禮物」(The Present)則已翻譯為 40 種語言。作品能得到重量級媒體的介紹,如「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書評人評論及登上暢銷書榜的話,自然是如虎添翼。不過他強調,一本書要成功,必須具備三項要素:書要好、書要好、書要好──這三個「好」,是要好得讓親朋好友都等不及,想要先睹為快,好到可以觸碰到讀者的內心。

St. Martin’s 出版社的出版人 Jennifer Enderlin 稱,若讀完書稿之後可以想像自己前往書店,拿出得來不易的薪金大方買下的畫面,那份稿該就是值得簽下的書本。能夠在眾作家脫穎而出的,只有訊息和聲音強烈的書。作者也需要創造令人難忘的人物角色讓讀者去討論,以成為「聲音」的迴響。

此外,在經紀人和出版人眼中很少書稿是完美的。文學書經理人 Matt Bialer 表示,自己從沒有在辦公室看完書稿後就認為那本書會大賣──尤其文學書。「不是每個人都上過寫作班、文藝工作坊,不是每個人都讀過大學。他們(作者)好像拿著吸塵機寫作,想到的、吸進的就統統寫下來。」他認為有些作家也許是有寫作潛力,但作品卻不一定有市場潛力——至少在未加工整理以前。電影「筆羈天才」(Genius)中,出版編輯柏金斯與湯瑪斯沃爾夫,花費兩年時間在編輯室、火車、房間日以繼夜編纂稿件,刻畫的就是編輯界這種執著。

無論出版人的眼光有多銳利,在浩瀚的書稿中,難免也會誤判或走寶。J.K. 羅琳的哈利波特首部「神秘的魔法石」,也曾遭多間出版商退稿。G.P. Putnam & Sons 出版公司總編輯 Nei Nyren 指:「每位編輯大概都有類似經驗:覺得會成功,果然成功了。然而,每位編輯大概也都有這種經驗:覺得會成功,結果完蛋。」說到底,暢銷就是很多人喜愛而且願意為它掏腰包,要成就一本書一點都不簡單。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17

一年難過又書展!CUP 自從轉型為網媒後,又再一次回歸實體,在 7 月 19 日至 25 日在香港書展跟讀者見面。這次為讀者帶來四本新書,包括戰略家鄭立的《今晚 Board Game 夜唔夜》,以及手機遊戲的原創小說《光輝歲月》,及小說《殺手名冊》等。
每天都在網中交流的我們,是時候,親自認識你我她。
CUP 攤位號碼:1A-E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