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沙丘魔堡——當有新的環境,就會創造新的民族

A+A-
電影「沙丘魔堡」(Dune)劇照

沙丘魔堡」(Dune)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全是沙丘的行星。一枚沙漠行星,食水非常稀缺,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星球卻非無人居住。在遠古時代,一群難民為了逃避迫害,逃到了這個窮山惡水的行星定居,在這裡世代居住之後,他們的子孫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塑造了一套完全建立在「缺水」之上的文化,因為對他們來說,水就是生命的同義詞。

所以他們開發了一種全身服裝,能夠把身上排出的所有水份,從呼出的水氣、汗水到小便都一概收集循環;一個人死去,屍體上的水份也要全部抽乾。對人吐口水不僅不是侮辱,還代表敬意,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那是貢獻出身體裡珍貴水份的行為。他們的語言,對於風與沙有極豐富的形容詞。缺水這件事,形成了他們所有的風俗、習慣、語言、禮儀,也形成了「佛瑞曼人」(Fremen)這個民族。

這行星有著全銀河最珍貴的資源,使它變成了帝國最重要的經濟據點,因為一旦缺少這種資源,整個帝國的經濟就不能運作。因此,各方勢力都想爭奪這星球的控制權。對於銀河系的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有興趣的只有這裡的資源,在上面的人都不過是妨礙他們的小蟲⋯⋯說穿了,外面的人來這裡是為了賺錢,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對於沙丘上的佛瑞曼人來說,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將沙丘變成水源豐富、綠草如茵的環境,就像南方人喜歡清涼,北方人喜歡溫暖一樣,人類總是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

偏偏,綠化這星球,卻會破壞星球的經濟資源。也就是說,本土居民的願望、本地人的生活,與外地人來這裡的目的以及天下的經濟,完全對立。外人不在這裡成長,難以理解這裡的人堅持綠化此地的夙願。這能用一句「大家祖先都是地球人」搪塞過去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毫無疑問,他們血緣上的祖先來自地球,可能他們祖先曾經有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香港人,可是這對他們而言,並沒有任何意義。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理解事情的方式就一定有異,連語言也不一樣。地球人移到了不同的星球,並不會因為祖先都是地球人就會相同,不同環境讓地球人的子孫變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語言和身體都會因環境而有所改變。

沙丘系列第一部小說封面。

這個概念在「沙丘魔堡」是非常清楚的,在故事裡出現的各個民族的特性,都源自他們的成長環境。例如扮演侵略者的哈科倫們(House Harkonnen),形成他們性格的,就是在於其故鄉是個被重度污染的工業星球。民族與文化並不源自血緣上的祖先,而是源自居住環境、時代與生活。

自古以來,民族不斷消失和新生,哥德人、汪爾達人、腓尼基人,在古代曾經強大但今天已不存在;而今天強大的美國人,在五百年前也不存在。民族會不斷地消失和新生,在我們生活的今天,也會在舊的民族裡孕育新的民族;在舊的語言中孕育新的語言。那只是代表了隨著時間與世代交替,我們比祖先更適應由地理、經濟、時代、技術、氣候形成的環境。

民族是能夠改變的,但那並不源自法律上的國籍改變,而是身心的改變。當你翻開系列第一本小說,看到主角保羅,本來是一個外來者,在進入了沙丘之後開始接觸佛瑞曼人⋯⋯慢慢融入他們的文化,在心態、理念,以致於生理上,都逐漸入鄉隨俗,成為一個本地人,最後更帶領佛瑞曼人以武力驅逐「合法地擁有星球主權」的外地人。雖然是科幻小說的劇情,可又有哪裡不現實呢?

這也只是沙丘魔堡的故事涉及題材的一部分而已,很可惜的是,沙丘魔堡中文版的資料頗為稀少,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