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突破土地供應局限 發展浮動式太陽能發電

A+A-
水務署在石壁水塘進行首個浮動式太陽能系統試驗計劃 。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緊張,一直被視為限制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因素,但隨著浮動式水上太陽能系統技術趨向成熟,香港有機會突破局限,利用水塘空間發電。水務署最近在石壁水塘進行試驗,為水塘內的設施供電,更估計利用全港一成水塘面積發電,便能滿足本地 0.5% 用電需求。政府必須加快發展水上太陽能發電,帶領香港趕上清潔能源的潮流。

浮動式水上太陽能發電系統,大約在十年前出現,其發電零件是常見的晶硅太陽能光伏板,安裝於用塑料製成、能浮於水面的台架,台架則以纜索連接到水底或其他位置作固定,可隨水位變化而升降。由於系統浮於湖泊、水塘等之上,故必須確保零件堅固耐用,及不會釋出有毒物質,防止水源受污染,或影響生態環境。

水上太陽能系統優點眾多,它無需佔用土地,亦能增加發電效率,因為當太陽能板操作環境的溫度太高,發電效率便會減低,太陽能板浮於水上則有降溫作用,發電效率往往比陸上的高一成至一成半。另一方面,若大面積興建的話,太陽能板能減緩水分蒸發速度達九成,保護珍貴的水資源;而太陽能板能遮擋部分陽光,減少藻類滋生及擴散,改善水質。

香港討論發展可再生能源近二十年,但至今可再生能源只供應本地0.1%電力。

這種技術在許多國家已被廣泛採用。福島核災爆發後,日本政府積極發展進再生能源,促成了多個建於水塘之上的太陽能項目,現於千葉縣興建、將於明年投產的水上太陽能發電站,裝機容量近 14 兆瓦,面積與維園相約,預計每年產生的電力可供應 5,000 個家庭使用。千葉縣項目原本有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水上太陽能發電站,但未及完工,即被今年 5 月投產的中國安徽准南市項目超前。准南市項目由 16 萬塊太陽能板組成,裝機容量達 40 兆瓦,浮於廢棄煤礦場塌陷後形成的水塘上,每年能為 13,000 個家庭提供電力。

水務署在石壁水塘測試全港首個浮動式太陽能系統,早前邀請筆者和多個環保團體的代表前往參觀。系統的裝機容量只有 100 千瓦,由 352 塊太陽能板組成,佔用水塘 0.1% 面積,約等如一個標準游泳池,預計每年產生的電力,相等於36個家庭的全年耗電量。水務署亦準備在船灣淡水湖進行另一個試驗計劃,規模與石壁的相近。負責人解釋,由於是試驗計劃,當局需按水塘水泵的耗電量規劃系統規模,確保產生的電力能就地用盡。他又表示,項目回本期約 30 年,只要擴大規模,便能提升成本效益。

水塘發電在香港其實大有可為,假如水上太陽能發電站的規模,要受制於水泵耗電量,便會白白浪費香港發展清潔能源的潛力。正如當局評估,全港17個水塘撥出一成面積,約 240 公頃安裝太陽能板,每年可生產 2.5 億度電。此外,隨著香港使用更多天然氣發電,及老舊的煤機組陸續退役,香港在未來需要投放大量資源興建新燃氣機組,由政府帶頭大規模發展再生能源,有助減少對新機組數目的需求。因此,政府必須盡快研究大幅提升水塘發電規模,並輸電到電網供全港使用的方案。

香港討論發展可再生能源近 20 年,但我們電力只有 0.1% 來自再生能源,世界各國朝向低碳能源未來邁進,香港必須急起正追,除了發展水塘發電,當局也應研究利用岩石坡、復修堆填區、天橋上蓋等空間發展太陽能,寸土必爭。

 

 

顯示屏實時報告系統的產電情況。

 

燃料發電排放溫室氣體,是氣候變化的其中一個主要成因。
巴黎協議的願景,是控制全球氣溫升低於1.5度,各國必須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