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學術期刊網是俠盜還是賊匪?

A+A-

2011 年,科技奇才 Aaron Swartz 從期刊網上圖書館 JSTOR 上解放了 500 萬份原本需要付費的學術論文,供人免費下載,普及知識予眾生,然而他亦因此舉被起訴,面臨判監,他寧死不屈,以自殺換來至死的自由。雖然他的學術革命以失敗告終,但人們對要求「知識回歸大眾」的呼聲愈演愈烈 —— 根據最新研究,非法學術期刊網 Sci-Hub 有可能實現將知識從金錢中解放的理想。

網頁截圖

實際上,「學術期刊是否定價過高」的爭議在 Aaron Swartz 死後仍然持續,這是因為期刊的訂閱費逐年遞升,連有資源的名牌大學都負擔不了。就像哈佛大學,其圖書館指出,在 2012 年,每年的期刊訂閱費用已達 350 萬美元(約 2,700 萬港元),一個「財政上不可續」的數字;哈佛亦始呼籲各部門停止把論文發表在有「付費牆」(paywall)的期刊上。

然而,不論哈佛大學又或其他大學的學者將論文發表在何處 —— 收費抑或免費 —— 在著名非法學術期刊下載網站 Sci-Hub 中,你幾乎都能找得到。根據最新研究,Sci-Hub 的資源庫存有世上所有論文中的 68.9%,相當於 6,200 萬份左右,供人免費下載。而當中有 85.2% 本是發表在需要付費才有閱讀權利的期刊上。至於還未在 Sci-Hub 上的論文,網站則會利用它在 JSTOR、Elsevier 及 Sage 等期刊網上圖書館的付費帳號下載,再另行上載到 Sci-Hub 以補充資源。

Sci-Hub 是在 Aaron Swartz 解放付費論文的同一年,亦即 2011 年,由居住於俄羅斯的哈薩克人 Alexandra Elbakyan 成立,因為亦有人稱 Elbakyan 為 Swartz 的「精神繼任人」(spiritual successor)。最初 Sci-Hub 的網址為 sci-hub.org,後來在多次法庭命令及執法部門的強迫下,它換成今日的運作模式:寄生於黑網(dark web)和加密通訊軟件 Telegram 上,運作資金主要來自有心人的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捐助;按最新的網站簡介,用戶需先下載擴充軟件,才能使用 Sci-Hub 的搜索功能。

Alexandra Elbakyan,Sci-Hub 創辦人。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根據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數據學家 Daniel Himmelstein 的研究,以現時 Sci-Hub 的學術論文存儲量,舊日期刊網的訂閱模式經已不可永續(unsustainable)。「這是首次,絕大部分學術文章可以讓任何有連接網絡的人免費取得。」

此研究結論可謂與資訊自由提倡者的期望一致。他們認為,絕大部分出版社鎖在「付費牆」後的研究,乃由納稅人的資源支持才能實現,因此公眾亦應有權利不受限制地閱讀學術文章。當然,這結果非人人樂見,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學術期刊出版社,自然為不滿 Sci-Hub 存在的持份者之一。像 Elsevier 就在 2011 年向 Sci-Hub 提告,有關案件終在上月結束,法庭裁定 Sci-Hub 應賠償 Elsevier 近 150 萬美元損失。

提供學術期刊免費下載的做法是否正義?這些非法網站究竟是俠盜羅賓漢,還是侵犯版權的賊匪?若站在公眾資訊自由的角度,可能是前者;但從出版商的角度看,又是後者。如何平衡知識普及和出版商的利益,是學術界和各國政府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