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取信任的 5 個方法

A+A-

一般人認為信任需要時間慢慢培養,可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所長 Adam Galinsky 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Maurice Schweitzer 在「朋友與敵人」(Friend and Foe)一書中,挑戰這個古老假設。他們從多項的行為心理學研究中,歸納出快速建立信任感的因素:關鍵在於溫暖和能幹。

1. 養寵物

圖片來源:美國白宮

英國首相府和財政部有養貓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亨利八世的時代。每一屆的美國總統在入主白宮後,都會巧妙地運用一個公關工具——養狗。奧巴馬在擔任總統前從沒養過狗,女兒 Maria 還對狗過敏,但他在當選後仍不免俗地養了 Bo 與 Sunny。可愛的小狗搖著尾巴,和主人親暱互動。兩位學者指出,這溫馨的影像能讓民眾產生信任感。

2. 每事先道歉

Galinsky 和 Schweitzer 曾與哈佛大學學者進行一項有關借手機的情境實驗。他們請研究助理在下雨天於火車站向路人借手機。研究員分別用兩種提問方式:第一種是單刀直入說:「我可以借你的手機嗎?我要打一個重要的電話。」另一種則說:「下雨了,很抱歉!可以借一借你的手機嗎?我要打一個重要的電話。」最終前者只有 9% 的受訪路人願意借出手機,而後者的成功率則有 47%,比前者問法多出 4 位。研究團隊解釋,即使表面上第二種提問的開場白為自己無法控制的事而道歉,看似荒謬,然而這種不必要的道歉卻能表現出關懷和溫暖,因此能帶來信任感。

3. 言語外的行動

除了說話方式,作者又提出其他能傳達溫暖、建立信任的方法,例如肢體接觸,像握手、擁抱、拍肩等的動作,甚至只是輕輕碰觸手肘,也可傳遞出和善的合作訊息。警方在查問犯人時,亦採取把身體靠前,縮短雙方距離的策略,來爭取疑犯信任。

此外,面對面談話也是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求職時,假如能親自到現場與僱主見面,就比電話面試更能表達對事件的重視,建立信任感。

4. 看起來能幹

你可能是聰明絕頂、做事爽快俐落,但在得到別人交付給你工作以前,亦需先取得別人的信任。能幹是需要,但看起來能幹則是必要。Galinsky 和 Schweitzer 上課時告訴學生,考試要使用正式詞彙或術語,學生或會對此感到作狀,認為概念比術語更重要。但 Galinsky 和 Schweitzer 解釋,正確使用術語與行話能營造專家的形象,增進信任。要「看起來」能幹,他們亦認同人靠衣裝,無論是衣著上的袖扣,還是開的車,都是塑造形象的好幫手。

5. 大智若愚

能幹的人出糗,或許更討人喜愛。奧斯汀德州大學心理學家 Elliot Aronson 於 1960 年代曾做過一項經典實驗。受驗者需聆聽一段錄音,內容有關一名大學生參加問答比賽校隊的選拔。在面試過程中,錄音中的「面試者」需回答 50 條難題,並會提及自己的背景資訊。

研究團隊實際設計了以下 4 款的錄音:

  1. 面試者答對了 92% 的題目,在學校是優等生、學校記念冊編輯、中學時是田徑隊成員;
  2. 面試者同樣答對了 92% 的題目,但過程中,可聽到面試者打翻咖啡杯的聲音,並大叫:「我的天,我把咖啡倒在新買的西裝。」
  3. 面試者只答對了 3 成的題目,且學校成績平平。
  4. 受驗者同樣是表現一般,但最後亦有倒翻咖啡。

結果受驗者固然較喜受表現出色的面試者,但在同等表現的版本中,打翻咖啡的受驗者卻較受歡迎——受驗者看來比較喜歡手腳笨拙的面試者。Galinsky 和 Schweitzer 指出,後來有多個實驗亦重現上述研究結果,均指向同一解釋:能幹者假如看起來有點笨拙,能讓他們看似不怎麼完美,反而顯得和藹可親。

可是,這種笨拙不能和你的專業相抵,一個笨手笨腳的外科醫生,總不會讓你在手術椅上感到更放心吧。無信不立,先讓人感到溫暖和表現能幹,方能贏取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