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字體無襯線:是簡約美還是悶平庸?

A+A-

在電腦興起前,坊間常見的字,大概有三種:一種是手寫的,一種是印刷的(例如用鉛字排版印字),一種是美術字,由畫師畫出來的。

三種字其實沒有明顯的分界,印刷用的鉛字,最初也是由畫師畫出來。印刷字的美與醜,都在廠裡慢慢雕琢出來。歐洲的印刷字體,在 19 世紀初時,多數是有襯線作修飾的,襯線傳承自羅馬帝國所用的字。後來印刷廠新製出一種無襯線的字體(san-serif),那些字看起來就像用間尺砌出來一樣,很多人都嫌它醜,但也許是因為這種字體夠粗夠顯眼,廣告海報漸漸多用這種字體。

歐洲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之後,摩登風潮興起,無襯線字體成為「現代(modernity)」的象徵。在 19 世紀末,印刷廠紛紛製作新的無襯線字體,其中一種字體「Helvetica(字面意思即「瑞士體」)」大受歡迎,到了今天,瑞士體依然常見。

一般路牌漢文字體為黑體類,而英文字則用 Helvetica(左)或 Transport(右)字體。兩種字體的分別,以英文字母 L 小楷(l)最明顯。

瑞士體,由瑞士人於 1956 年所創,創作者是霍夫曼(Eduard Hoffman)和米丁格(Max Alfons Miedinger)。歐洲許多大公司和政府機構在 19 世紀末之後,也紛紛用瑞士體做公司標誌。這種字體沒修飾過,能使讀字的人專注於字的意思,不會因為字體的華美修飾而分心,所以,政府都用這種字來印規則、警告標示、路牌(見上圖)等等;大公司亦在產品包裝印上這種新字體,使人覺得他們做事踏實、不拖泥帶水,並連帶將公司職員的辦事效率提高,歐洲多國公共交通公司也轉用瑞士體作告示牌。以包浩斯風格所建築的樓舍,其大門告示的用字也必定是無襯線體。微型電腦面世,蘋果和微軟公司所生產的電腦作業系統,也不是用羅馬字的。蘋果電腦用瑞士體,而微軟英文視窗系統的字體是「Arial」,這種字體於 1982 年由瑞士體略改而成。

到了現在,城市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腦和智能手機,無襯線的字體,也早已推展到各國文字,不再局限於歐洲字母。無襯線的漢字印刷體,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時已有。現在電腦也有這種字體,稱作「黑體」。

無襯線的字體,有人很喜歡,還為瑞士體寫書作紀念,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字感到厭倦。

喜歡這種字的人,一談起它的美學,就說這是現代社會人人平等的象徵:平民和政府之間,已經沒有重重的階級分隔,政府官員不再躲在皇宮裡,而是由平民投票選出來,在平民面前做事。沒有特權,也沒有階級了。

也有人認為,無襯線體難有變化,就算那些線條的比例粗幼怎樣改,看起來也只是寬窄粗幼的分別,不會是另一種字,結果就會令人覺得這些「現代人」雖然做事有效率,但是很悶,好像螞蟻,每一隻看起來都沒有甚麼不同的。如果有人常用這種字,這些人就是平庸的人,懶得向別人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也懶得作美物美事來愉悅別人,令人驚喜。大公司用這種字體來印刷文件給人看,可能只是在暗示:在我眼中你們全部客人、職員都是同等的,可以隨便更換。

舊時書刊以鉛字排版印刷,內文多用宋體字。

漢字數量多,生產鉛字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以前的人印書印報紙,內文通常以宋體楷書體為主,很少用其他字體的(見上圖)。商店招牌多數是書法字,魏、隸、行、楷和各書家風格都有了。類似黑體的字,只在路牌才看得見,90 年代巴士站牌的漢文字體,卻是隸書字,全是以人手寫的。寫隸書字的原因,可能就是要令人分清楚路牌和站牌 —— 站牌是給乘客看的。

近 10 年在大小街巷閒逛時,隨便抬頭張望,不難發覺,無襯線的黑體漢字,愈來愈多了。為甚麼這些商店招牌和廣告海報製作者,偏愛黑體字呢?一些答案可能像喜歡瑞士體的人所言:這些公司辦事效率高,彼此平等,而且這些字體計算收費方式簡單易明。另一端答案則可能像厭倦瑞士體的人所言:那些人根本沒有心思令招牌變得好看,去吸引途人的注意。製作者可能和各種無襯線字體一樣,只有高矮肥瘦的分別,卻是沒有菱角的。

想知道招牌是新是舊,看字體就猜到了。

參考資料

1.書本:拉斯繆勒主編「字體傳奇:影響世界的 Helvetica」,李德庾譯,原著「Story of a Typeface:Helvetica forever」,香港:三聯,2012 年出版。
2.電影:Helvetica2007 年紀錄片),導演 Gary Hust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