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擔心子女會成為科技奴隸,所以無所不用其極,試圖限制子女接觸科技產品。撰有 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一書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Sherry Turkle 贊成家長應該介入,但亦要言行一致,否則家長一樣依賴科技,與子女缺乏溝通,也不過自打嘴巴。
有研究指,科技上癮有礙學童的同理心發展,間接助長欺凌。Turkle 解釋,一個人在現實很少與人互動,經常獨來獨往,就很難透過面對面的溝通,理解何謂痛楚,訓練同理心。與此同時,如果受孤獨感折磨,那個人亦會更好奇痛的感覺。她舉例,「過往有實驗,讓一群學生決定獨處或接受輕微電擊,最後很多學生都選擇電擊,而非自處」。
雖然,以上研究貌似將矛頭直指科技,但 Turkle 提醒我們,科技本身並沒有害。要說影響,父母的言行身教一定更深。Turtle 憶述一個 15 歲的男孩,曾向她傾訴自己將來組織家庭的圖景。那男孩談到未來如何管教子女,便表明自己會像父母所教的,用餐時禁用電話,多些聊天;而非像父母所表現出的,吃飯逛公園去校運會時仍然機不離手。
「父母一邊敷衍他們,一邊用手機,子女其實都看在眼內。」Turkle 深信,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參考,而且比訓話來得有效。因此,Turkle 不太贊成家長「訓導」子女,反而鼓勵父母應多考量,自己每做一件事的後果,這樣或那樣行動,又會換來幾多代價。另外,父母不應預設子女的意志力能克服一切 —— 因為大多數父母自己也沒有如此自制力。
Turkle 建議,家長可以仿效 3D Robotics 的行政總裁 Chris Anderson。他的子女時常投訴,他本人雖是位科技狂熱份子,卻又在使用上管得很嚴。Anderson 堅持為家裡每一個裝置都設置時間限制,因為他切身體會到科技產品的誘惑,甚至有時連自己也不能自拔,所以才更嚴謹地對待家庭生活,反借科技來管理自己和子女。
最後,Turkle 總結,父母曾付出的努力,孩子會有所感受。不過,自打嘴巴的父母,子女看在眼裡,長大後或多或少也會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