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拾方言,關鍵在意志

A+A-

周六下午,爺孫共聚天倫,但卓老夫婦與 7 歲大的 Lavell,總是聊不到幾句,因為兩老講福建話,孫女卻只說英語,還有少許的華語。在新加坡,這種多代家庭難以溝通的尷尬局面,乃數十年來推行「去方言」政策的後遺症。福建話、廣東話甚至華語皆被拋棄,全民改學國際通用的英語。事到如今,華人社群失去長幼對話的橋樑,更失去文化上的根。

在 70 年代的新加坡,華人佔全國人口 75%,祖先主要來自福建及廣東,普遍以福建、廣東、潮州和客家話溝通,而通曉華語的則只有 2%。李光耀當時認為,語言是種「零和博弈」,當某種說得多,另一種就難學會,所以他作為「家長」便替人民作出取捨 —— 拋棄他認為較缺經濟價值的方言,擁抱全球通行的英語。當局出盡法寶,務求令方言從社會「消失」。

1979 年,政府推行講華語運動,灌輸「說方言沒前途」思想,部分學校會懲罰說方言的學生,要他們抄寫數百遍「我不會再說方言」。從 1981 年起,電視電台幾乎禁播所有以方言廣播的節目,很多長者因聽不懂而被排除在外。到了 1987 年,為團結華人、印度人及馬來人這三大民族,所有學校變成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從此奠定英語在新加坡的主導地位。

現時,華人仍佔全國人口近七成半,但最新的政府統計發現,星洲人在家中最常說的是英語,其次方為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而會在家裡說任何一種中文方言的人,則從上一代約 50%,劇減至僅得 12%。就連福建會館,這間在星洲福建社群推廣教育及社福服務的機構,如今亦甚少員工能說流利的福建話,同事開會也要用英語和華語。

有人批評,政府強行消滅方言,窒礙了個人意志。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直言:「有時人們說新加坡人不擅表達,我認為某程度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失去了母語。」但福建會館文化學院執行董事方百成認為,本地華人對此亦責無旁貸。「有時候,我認為我們太過溫順。領導人說你講太多方言會影響前途,很多人就放棄方言。最大的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意志。」

福建會館舉辦福建會話班,參加者多是年青華人。 圖片來源: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 Cultural Academy

當局眼見多年來對方言的打壓,逐漸引起民怨,近來對方言的態度亦漸趨軟化。譬如去年 9 月上檔的「吃飽沒?」,是當地自 70 年代後期起,首次以福建話播放的連續劇。到了今年 5 月,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委托製作電影「回程 667」,由 5 種方言呈現的短片集合而成,教育局局長更現身首映禮,重視程度之高,一反以往常態。

年青華人為尋找文化根源,亦開始主動接觸方言。18 歲的 Lee Xuan Jin 創辦 Facebook 專頁「誰講福建話寫袂出」 ,他表示:「我明白到福建話才是我真正的母語,華語則是我的『後母語』。我想認識我真正的母親。」福建會館開辦的福建會話班亦有 80 後參加,學生之一的 Ivan Cheung 認為:「這是為了認識自己的根。而要認識自己的根,就要認識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