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核試後,美國還可做甚麼?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北韓持續試射導彈,威脅全球安全。美國應該動口抑或動手?早前杜林普表示,與平壤對話不是答案,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則在同日否認,指仍未排除外交選項。但當平壤剛完成第六次核試,馬蒂斯亦「改口風」,稱對美國及盟國的任何威脅,都將遭到大規模的軍事回應,可見華府態度愈趨強硬。資深外交政策分析員 Aaron David Miller 及 Richard Sokolsky 卻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文章,直指外交仍是有效方法,勸總統別錯判形勢。

Aaron 曾任國務院前分析員,現為 CNN 全球事務分析員;Richard 則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他們在文章批評,杜林普在前人手中繼承了失敗的朝鮮政策 —— 制裁、施壓與隔離,使其策略一籌莫展。就制裁而言,美國雖然使得日韓同意,並招攬中國合作加入制裁,卻無法逼使金正恩加入談判桌。而散佈威脅言論的方式,譬如「如箭在弦」、「還以怒火」等,不僅未收恫嚇之效,反招來朝鮮更多軍事舉動。如此一來,戰爭風險反而更高。

縱然美府有動武之念,不過 Aaron 及 Richard 指出,美國在當下沒有充足的攻擊理據,杜林普亦難以取得國內外一致支持。原因是導彈試驗本身並非實際襲擊,對美國或其盟國安全不構成威脅。只有自己或盟友遭受實際打擊,美軍才「出師有名」。兩位認為除了杜林普自己,沒人會認同就導彈與試驗地點進行「預防性打擊」是應該的。因為此舉成功率低,而且極有可能招致北韓報復,攻擊駐守日韓兩地的美軍,最終得不償失。

至於外交手段,二人表示支持。皆因美國基於自身的安全利益,歷來亦曾多次與極權領導人對話談判。文章引述以色列軍事、政治家 Moshe Dayan 之言:「和平不是跟朋友說,而要對敵人說。」(If you want to make peace, you don’t talk to your friends. You talk to your enemies.)從美朝談判紀錄來看,結果亦不算太差。例如 1994 年的「美朝核框架協議」,在國際檢查下,北韓曾關閉核反應堆及核廢料處理設施,並停止兩座反應堆的建設。

但在談判桌上,美國必不能認可北韓發展核武,金正恩亦無放棄核武的可能,如此一來,有何可談?兩位認為可作以下探討:先找出緩解當前緊張局勢的方法,考慮如何防止這種互相威脅、行動升級的循環再次發生。嘗試以解除制裁,換取北韓凍結導彈生產與試射,並停止核試。同時,美國調整與韓國的軍事演習,減少對北韓的軍事威脅;或探索是否有更長久的和平安排,可以達成朝鮮半島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