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東區的白教堂下水道大淤塞,清理出 143 噸廢物,恐怖畫面震驚世人。這些人口超過 1,000 萬的超級大城市,既有的基建規劃如何應付人口膨脹和經濟迅速發展的未來,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及森林學專家帶領的研究發現,綠色植物可為超級大城市每年帶來超過 5 億美元的經濟收益。這項研究調查了全球 10 大超級城市:洛杉磯、東京、北京、孟買、布宜諾斯艾利斯、莫斯科、倫敦、伊斯坦堡、墨西哥城及開羅,發現綠色植物面積少得可憐。以全球綠色植物面積計,人均數字可達 7,800 平方米,但是這些超級大城市的人均數字只有區區 39 平方米。據估計,綠色植物改善空氣污染,每年能為大城市省下 4.82 億美元的成本;其次,防範暴雨水浸可節省達 1,100 萬美元,分解二氧化碳也可節省達 800 萬美元,以及至少 50 萬美元的降溫效應。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空氣污染現在是威脅健康的第四大殺手,次於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代謝失調疾病(metabolic risks)、飲食失調(dietary risks)和吸煙。在東亞和南美地區的大城市,污染已是長期問題,但歐洲和北美也不能倖免,倫敦 2017 年首 5 天的空氣污染數字就錄得破紀錄的新高,巴黎也在空氣污染高峰時期實行車牌抽號限行。
人類天性喜歡綠色植物,但是在 19 和 20 世紀普遍的城市規劃中,工業革命的純理性考慮,將花園、植被等空間減到最低,只剩下佔地有限的市政公園。今天,這種毫無生氣的城市化已經引起了警惕,總部位於倫敦的工程環境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設計副總裁 Dan Hill 稱: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人類學會共同生活的最好的例子。但是當今鼓吹自私、個人主義的政治文化,恰恰違背了城市之所以偉大的理念。城市是關於共享資源、共享空間、共享理念和夢想的結果,但今天大多數的城市規劃和管理缺乏有條理的概念,導致可居住、可持續、健康等考慮,都被金錢利益所蓋過。
事實上,不少跨國企業已經意識到綠色植物可以帶來的經濟益處,大型綠色建築計劃堪稱是建築界的最新熱潮:譬如由美國建築師 Daniel Libeskind 設計的法國圖盧茲 Occitanie 綜合花園大廈,高 150 米,其中包括住宅、酒店及商業購物區,綠色面積向上蜿蜒展開,與毗鄰的運河呼應;耗資超過 1 億英鎊,由 Thomas Heatherwick 及丹麥建築公司 BIG(Bjarke Ingels Group)設計的倫敦 Google 總部,將興建巨型屋頂公園;由 NBBJ 設計的西雅圖 Amazon 總部,正在興建高達 35 米,熱帶雨林植物密布的綠色穹頂(biodomes);新加坡 Parkroyal 的酒店及寫字樓綜合建築群,也將興建佔地超過 15,000 平方米的多層花園,有如傳說的巴比倫空中花園,配有自給自足的灌溉系統。
但是,專門研究生物發光技術,以解決空氣污染和光害為目標的荷蘭設計師 Daan Roosegaarde 指:目前這一波綠色熱潮,還只是停留在建築裝飾層次,並未形成建築規劃的大氣候。「我們需要的是嫁接和蛻變(copy-morph),需要從技術角度來考慮問題,才能使城市和自然融為一體。人類聚居城市為地球生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需要新的解決方案。只是在路邊、牆上、或者屋頂種樹是不夠的。」
中國廣西柳州目前正在興建全球最大的一個綠色城市計劃,由意大利著名建築師,被譽為「垂直森林之父」的 Stefano Boeri 帶領,預計到 2020 年完工,面積為 138.5 公頃,可容納約 30,000 人口、種植超過 100 萬棵不同品種的植物和 40,000 棵樹,每年可以吸收約 10,000 噸的二氧化碳,釋放約 900 噸氧氣。Boeri 的成名作是意大利米蘭的「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種有 800 棵樹和 16,000 棵植物,並有面積約 20,000 平方米的灌木叢。
改造綠色城市的障礙不是技術落後,也不是資金短缺,而是這個城市有沒有共識,一起為未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