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專賣手沖咖啡的小店家,規模不到星巴克的千分之三,卻能被 Twitter、Google 和摩根士丹利等搶著投資,上週更被雀巢收購 68% 股權,市值上看 7 億美元。
從加州奧克蘭起家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被稱為咖啡界的蘋果,成立 15 年來在全球僅 50 家分店。他的勝出之道,卻是徹底的「慢」和「跩」(囂張),一反規模化、簡單快速、顧客至上的商業原則。
在藍瓶,點一杯咖啡要等上 15 分鐘,因為所有的咖啡豆都是現場烘炒,用日式虹吸壺慢慢滴取。沒有多種 size 供選擇,奶泡上也不會有華麗的拉花。店員不會貼心地在杯子上寫名字,畫塗鴉,假裝跟你很熟的喊著你的名字。店裡沒有舒適的座位與空間,聽不到輕柔的音樂。如果你跟店員要 Wi-Fi 密碼,很可能只會得到一個大白眼。
如果說星巴克販賣的是一種「城市綠洲」的氣氛,藍瓶賣的就是非常單純的「咖啡本身」。創辦人 James Freeman 當年從舊金山漁人碼頭渡輪大樓中一個攤位起家,用幾近日本職人在打磨精品方面的堅持,開了第一間藍瓶咖啡。
他對咖啡的每個細節,重視到幾乎龜毛的程度。除了採用公平交易下的有機咖啡豆之外,從採購、運輸到篩選完全一手掌握,並且只販售 48 小時內烘焙的咖啡豆,規定咖啡粉必須在研磨後的 45 秒內使用。顧客點餐之後再由專業咖啡師現場一杯杯手沖,還非用日式虹吸壺不可。
此外,他也親自規劃設計每一家店,不論是工廠、海邊的倉庫、老劇院的空間,都能與建築及當地文化融合,呈現藍瓶極簡、明亮的獨有風格。加州的 Palo Alto 分店,就設在有 50 年歷史的劇院兼社區交流中心內。
這種把咖啡當成藝術品的方式,完全顛覆當前主流的咖啡市場。「彭博商業週刊」指出,雀巢的即溶咖啡是第一波革命,星巴克把咖啡麥當勞化是第二波,如今藍瓶創造的手工精品風格創造了第三波咖啡革命。
2014 年藍瓶首次將將咖啡版圖拓展至亞洲,在東京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店。開幕當天盛況空前,排隊 3 小時才喝得到。但就連對細節最挑剔的日本人也趨之若騖。
如今全球咖啡龍頭雀巢收購藍瓶,外界都在擔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藝術精品與文青風格會被破壞。但事實上,對雀巢來說,這只是很純粹的商業考量:「打不過他,就買下他。」
藍瓶的成功,證明了沒有甚麼商業法則是顛撲不破的。當人們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星巴克之後,小眾卻獨特的咖啡店,反而能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