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猛毒食品:有種糧食問題叫「中國進口」

A+A-
調查指,東京大部分學校伙食均採用中國進口食品。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食材,不論蔬果豬牛羊魚蝦蟹米麵茶水,多年下來都是優質的代名詞,在國際食品市場佔據重要一席,外銷雖多卻難以自給:上月日本農林水產省公佈數據,反映國內去年食物自給率陷低谷,50 年來暴跌近半。加之其他因素,以致近年國內充斥中國進口食材,由於食品安全把關馬虎,造成新的糧食問題。日本作家奥野修司新書「怖い中国食品、不気味なアメリカ食品」,專講日本面臨進口劣質食物衝擊的困境。而這些進口食材,奥野稱之為「猛毒食品」

2014 年東京神奈川 68 個區的獨立問卷調查,發現半數學校膳食供應均使用中國進口食材製作,而且食材質素低劣,為難了做菜的飯堂職員:「鹿尾菜看起來像線狀廢料,混入入金屬片、尼龍繩、魚線等雜質更是司空見慣。」「水煮蘑菇臭到不行,罐頭一打開氣味難聞得刺鼻。」然而即使中國進口食材品質「有口皆碑」,卻由於統一製作膳食需要長期大量同種類食材穩定供給,正中日本死穴,加上預算限制,學校不得不妥協。

學校以外,日本其他層面同樣依賴進口食材,從中國的蔬菜、海產、禽畜,到美國的雞牛、奶製品。食品安全事故自是不少也不缺報道,似乎都未能激起日本向進口說不的決心。先說重金屬和化合物污染嚴重的中國蔬菜,比之日本土壤標準值,來源地土壤水銀含量超標 224 倍、鉛 3524 倍、砷(多用於合成農藥)1495 倍,六氯環己烷(殺蟲劑成份)59 倍,被農作物從污染土壤吸收後,成為雞隻飼料,這些牲口連同受污染蔬菜混入加工食品,打包出口,直送日本。由於日本法律僅規管含超標農藥和鎘的食品,除此以外一概不管,農水省和厚勞省也就對進口食品不做化驗檢查全單接收,日本消費者肉眼所見好壞難辨,只能硬食。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雞隻早年因禽流感引起日本忌諱,狠心禁售,不過遭中國抗議「經加工後自可安心食用」,結果中國加工雞肉(連抗生素)照樣登堂入室 —— 當然同一時間,萬惡的福島農產品仍理所當然地被拒諸中國門外 —— 中國炸雞、烤雞、雞塊、雞肉丸等遍佈日本冷凍食品店和飲食業。作為超市商品尤自可,放於餐廳,外食族根本無從得知盤中餐的食材產地,更莫說拒絕中國製的選擇權。

近 21 年,日本鰻魚漁獲減產 73%,激減的產量以中國冰鮮穴子(又稱為星鰻)補上。說是冰鮮,但據向日本出口鰻魚的中國企業在採訪透露:「實際上 5 至 7 成是早就死透了的舊貨。」漁獲上水後長時間閒置於常溫,味道與價格都大大貶值,卻混於冰鮮貨中一併出口。如此種種,中方檢查官自然是一查便知,不過有錢使得鬼推磨:「把鈔票送過來就給你寫你想要的報告書。」至於日方檢疫官更是不用指望,據奥野說,日本全國只有約 400 名食品檢疫官,要徹底檢查所有進口食品也是有心無力。

另一方面,中國違法改造食品基因問題同樣堪憂。自 2006 年起,中國大米多次被歐盟食物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驗出未批准基因改造成份。這些基因改造大米,未經檢查混入日本,製成米粉、蕎麥麵、油炸粉、餅點、餃子皮,改頭換面。日本愛知大學中國農業經濟學教授高橋五郎指:「中國表面上看來銳意消除轉基因食物,實際上卻在擴大其應用範圍……因為不靠基因改造,中國食材生產業根本不成氣候。」

除了「中國進口」,奥野又在新書提及美國進口的激素牛和問題奶製品。若利用最新儀器化驗可知,美國牛使用雌激素量比日本牛高 600 倍;偏偏日本仍沿用無法以「皮克」為單位檢測的舊法,刻意迴避激素牛的嚴重性,避免與美國打起如歐美間的牛肉戰爭。另外美國奶製品也屬「猛毒」之一,黃麴毒素濃度超出國際標準 20 倍,歐盟標準 400 倍。殺蟲劑馬拉硫磷在美國小麥中含量高日本米 80 倍有餘,同屬有機磷殺蟲劑的毒死蜱含量更比大米高過百倍。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鈴木宜弘無奈指:「即使明知搞不好會成為人命關天的大問題,大家還是以眼前自己的立場為先,結果變成事事『目前為先、利益為先、自己為先』。」

曾有一名農業指導員對奥野修司說:「所謂食品安全,取決於生產者如何看待消費者,如果心存厭惡的話甚至可以若無其事地下毒。中國人討厭、不信任日本人,美國人則輕視日本人,所以就算賣受污染土壤種出來的農作物給你也沒甚麼。」更莫說這些「猛毒」不會毒殺人於一朝一夕,重金屬、農藥、激素、轉基因等等,只會日積月累潛藏於體內,害人於無形,最後死無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