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在西營盤的咖啡店 Detour 開業 1 個月了,我催速他快點建立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Google geo tag 等一大堆讓人可以找到他們的網上平台,他聳聳肩說:「我不想吸引只來打卡的人。」
他來自倫敦,可能不太懂得香港的「國情」,打卡幾乎是去咖啡店的唯一原因,光是做咖啡怎麼夠啊,還要賣一些搶眼球的甜點、店內砌一些拍照的位置,才能夠突圍啊!可是他頑固硬頸,在店內賣的酥餅出品自跑馬地的小型麵包店 Proof,都是手工製的包點,我吃過,一看到那個肉桂卷我就知道是 Proof 的出品,知道是全港最好,但是在「相機食先」的準則下,似乎不能過關。他甚至刻意不做 Latte Art,咖啡就是老老實實的,不像其他精品咖啡店努力告訴客人,豆子是來自單一莊園的,我們的咖啡得過甚麼咖啡店大賽的冠軍,甚至反問你一句,你懂得咖啡嗎?
也許香港的客人,也已經習慣了這種咖啡文化。朋友說,有一天,客人來第一句就問他:「你的咖啡店的概念是甚麼?」他心裡笑他白痴,然後答:「我們就是賣咖啡呀。」這個連小小一間咖啡店都要講求概念、故事、包裝的年代,反映香港的商業計算,如果只想賣咖啡蛋糕來維持生計的話是沒有可能的,必須要有周詳的開店計劃才能成功。


不過觀乎朋友的咖啡店的生意,這種理論又不一定是對的。開業以來,他們都非常忙碌,甚至已經有很多的熟客,大家就是覺得他們的咖啡店不造作,咖啡食物定價不貴,可以天天來。看著他們人潮絡繹不絕,我的憂慮是多餘了。想深一層,咖啡店應該讓人打卡嗎?成為一間打卡店,又真的有助營業額嗎?我想起上個月的上海之旅,我去了一間非常受歡迎的咖啡店 Seesaw Cafe,門口寫著「不容許任何商業拍攝」,但仍然有很多「網紅臉」的少女在專業地自拍,甚至網上賣衣物的,也呼朋喚友,穿著貨品拍照,玩足 3 小時,兩個人埋單只點了一杯咖啡和曲奇餅,根本不是來欣賞咖啡。我看著他們瘋狂的行為,反省自己平時拍照的速度,就覺得自已不是稱職的博客。這些人去咖啡店的理由只是打卡,所以只會來一次。換言之,如果你的咖啡店的概念,是讓人來打卡的話,恐怕只會吸收到來一次的客人,反而老老實實地做咖啡,吸引更加多熟客,這才是經營之道。

美國著名廚師及節目主持人 Anthony Bourdain 前陣子說:「咖啡是飲料,不是 Lifestyle。」他說的話引起咖啡界的熱烈討論,說他根本不理解精品咖啡,但將他的說話套在這個打卡文化之中,亦不無道理。是的,從何時開始,咖啡不再只是一杯飲品,而是一種生活文化呢?明知道一杯咖啡的成本價錢不過幾元,但賣超過 50 元的咖啡,在香港比比皆是,有些還不好喝呢。那 50 元當中,應該有很多都放在 Marketing 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