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愛看犯罪小說,愛其曲折離奇的情節又愛其抽絲剝繭的破案過程,然而在犯罪小說作家 Val McDermid 看來,小說取材現實,而現實比小說更驚異。在讀者把愈發離奇的題材讀得津津有味時,卻忘了它背後最重要的養份:講求證據的法證。她的書作「比小說還離奇的 12 堂犯罪解剖課」就簡介鑑證科學各種主要手段的進步,從解剖到昆蟲學、犯罪心理、火場調查等等逐一道來,當中毒理學的發展對查案貢獻尤其重大。
近代毒理學進化
毒理學存在已久,但到 19 世紀,法國毒理學家 Mathieu Orfila 才將之系統化。他為了探索毒物效果,曾用幾千條狗做活體實驗,1813 年以 26 歲之齡出版 1,300 頁的毒理鉅著 A Treatise on Poisons(「毒物論」),加上 1818 年出版講解驗毒及中毒急救法的 Direc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sons who have Taken Poison(「服毒者治療指南」),兩本書作在 40 年來均被奉為圭臬,後者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他本人亦一度是炙手可熱的法庭專家證人。
在那個年代,毒物殺人非常普遍,砷毒、私酒毒殺案例更如傳染病一樣多,卻每每因驗毒技術不夠而難以搜證,加之當時的「民選法醫」多為學歷風馬牛不相及兼貪污腐敗的外行人,常白白讓疑犯脫身。英國科學家 James Marsh 改良前人的驗毒法,於 1936 年在 The Edinburgh Philosophical Journal 公開極為靈驗的「馬許試砷法」,讓「死者成為毒殺犯最恐懼的證人」。及至 1918 年,毒理學家 Charles Norris 成為紐約首席法醫,終於建立了全球第一套法醫體系,讓真正有技術和相關知識的人掌握法證。病理學家 Alexander Gettler 是其中一人。他開設美國第一間法醫毒理學實驗室,研究超過 6,000 顆大腦,設計出酒醉程度量表及多種有毒物質的檢驗法。而這一切,都拜泛濫的毒殺案所賜。
擅用砷毒的「暗黑天使」

用砷殺人一般難以察覺,一來沒有異味,二來症狀不一,有腹肚、嘔吐、下痢、脫水,最終多被誤診為霍亂和胃熱病。19 世紀時,砷毒常被用來下毒謀取繼承權,被之稱為「繼承粉末」。1840 至 1850 年期間,光是英國和威爾斯就有 98 宗毒殺案曝光,其中,數弒夫弒子弒情夫至少 20 人的英國村婦 Mary Ann Cotton 最惡名昭彰。
從 1851 年起,出身英國東北村落的 Mary Ann 接連喪夫喪子,為第一任丈夫先後產下 8 名孩子,7 名夭折,或「自然死亡」或下痢,而且恰好都遺有人壽保險賠償聊以安慰。她的丈夫在工作的礦坑意外受傷後,在 Mary Ann 的鼓勵下買了人壽保險,未幾亦死於「胃熱病」。Mary Ann 成為英國史上手下亡魂最多的女性連續殺手,她多次改名換姓隱藏罪行,幸好其時試砷法已漸臻完善,法醫在驗屍時揭發其惡行。然而到 1873 年她被判上絞刑台前,她已涉嫌用砷毒殺死了親母、3 名丈夫、1 名情夫、8 名親兒及 7 名繼子女。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於茶裡滲毒的蛇蠍美人形象浮想聯翩,她的故事因而在死後成為熱話,流傳至今。去年,英國獨立電視台便根據犯罪學家 David Wilson 書作 Mary Ann Cotton: Britain’s First Female Serial Killer,翻拍成電視劇 Dark Angel。
護士、醫生、殺手
同為毒理學家的 Robert Forrest 曾專門研究醫護人員謀殺事件,他估計業內約有百萬分之一人屬心理變態,認為「殺害患者是操縱、控制他們的極致,非常有意思」。
1957 年,英國家庭醫生 John Bodkin Adams 被控用嗎啡殺害 160 名病人,轟動一時,但並非絕無僅有。在同一國土,自 1975 年起執業醫生 Harold Frederick Shipman 便以每月一人的速度毒殺患者,以獨居老婦為目標,借身份之便,上門診症時為她們注射分量致死的嗎啡,訛稱她們死於自然並偽造死亡證明,25 年間至少毒殺 215 名病人。1973 年蘇格蘭護士 Jessie Mctavish 受電視劇 A Man Called Ironside 中,護士被病人家屬收買而毒殺病人的情節影響,開始悄悄為其負責的病人注射過量胰島素,致使 6 個月內 6 名病人莫名逝世。雖然,當時檢驗體內胰島素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但毒理學家依然從死者接受過注射的雙臂肌肉上驗出大量胰島素,足證 Mctavish 謀殺。
投毒殺人在科學不發達的古時,既不費力也不留痕,堪稱殺人首選。自從有了可靠的毒物檢測方法,情況才得以逆轉。也正因鑑證手法的進步,揭露層出不窮的犯罪內情,滋養出後世無數離奇的犯罪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