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印度給人發展中國家的印象 —— 人多、貧窮,隨之而來是三餐不繼,想當然很多人是瘦骨嶙峋。事實上,印度自 1980 年起,平均每年經濟增長有約 6% 之高。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尤其是在城市中富起來的一群。而現代社會的都市問題 —— 肥胖,也來了印度助興。
印度人肥胖問題有多嚴重?據印度「國家家庭健康調查數據」顯示,2006 年印度肥胖男性比例為 9.3%,至 2016 年,已翻了一番,達 18.6%。2006 年肥胖女性佔 12.6%,到 2016 年為 20.7%。一項調查了德里 4,000 名兒童的研究則發現,超重率為 22%,肥胖者為 6%。
權威醫學雜誌「刺針」日前刊登的綜合研究發現,過去 40 年來,男孩和女孩的全球兒童及青少年(5 – 19 歲)平均體重指數(BMI)增加了 1.7,男孩增加了 1.3。同一研究中,數據顯示印度的兒童和青少年大約每 50 人便有 1 人屬肥胖(BMI 超過兩個標準差)。這世界性的問題,現在終於殺到如印度的發展中國家了。不過,研究亦顯示,印度 22% 的女孩和 30% 的男孩屬中度或嚴重體重不足,比率仍是研究調查的國家中最高一個。有人營養不足的同時,有人則營養過剩。
多了肥胖兒童,主要還是那兩項原因:飲食不健康及少運動。購物中心、快餐店、汽車等新興奢侈品結合,大大改變了印度家庭的生活模式。
CNN 記者 Moni Basu 走訪印度,報道提到印度如何今非昔比:從前是每到用電高峰期便斷電的年代,家裡又暗又悶熱,大陽開始下山,小孩便走到外面耍樂。現在家裡太舒適了,印度的中產家庭負擔得起舒適的樓房,炎熱日子便長開冷氣。天氣炎熱小孩不會外出,外面空氣也不好,甚至可與中國北京爭一日之長短。此外,現時還流行電動單車,「每人總有一部」。身材略胖的印度男生 Gagan Juneja 說:「沒有機會走路,也完全沒有戶外活動。」
遺傳因素或許也偷偷作崇。外科醫生 Pradeep Chowbey 表示,南亞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將多餘的食物轉化為身體脂肪。他稱之為「節儉基因」(thrifty gene)。這種基因在糧食短缺和饑餓的時期是有幫助的,但於現在印度的一部分人而言,它是敵人。
貧窮國家富起來,還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視肥胖為「健康」。尤其是在低下階層,吃得起肉代表富裕、能吃得好。「這是印度體重問題的獨特之處。」印度德里營養學家和健身專家 Chirag Sethi 說:「人們的態度和習慣都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