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應該給誰看:活於騙局的廣告業

A+A-

傳統廣告當初出現時志在從普羅觀眾荷包吸金,隨著互聯網受歡迎程度超越紙媒電視,廣告商轉攻網上行銷;但它們敲竹槓的對象,竟也從零售消費者,轉移到向其落廣告的品牌公司。美國有調查公司揭發,大型廣告交易平台與空殼網站巧取豪奪騙取廣告播放機會,長期欺詐廣告費,受欺詐公司數目更在 100 家以上,包括大牌福特、迪士尼、莊生公司等等。

不少品牌迷信網上落廣告,得力於大數據可有效針對目標客戶,理應標靶性強。在互聯網廣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上,廣告主透過「廣告需求方平台」(DSP)自動向可提供賣廣告位置的合適網站出價,競投展示廣告的機會,廣告藉由這個機制,輔以大數據推算,遍佈網絡,讓潛在客戶獲得有關產品或服務資訊。但最近 3 家調查公司分別的調查都揭發,這些廣告不單會因為被絕大部分網民無視而成效有限,更會被廣告交易平台從中作梗,讓無關網站獲得廣告播放機會,詐騙龐大廣告費。而且這些網站多為用東拚西湊「新聞內容」充數的內容農場,沒有實質存在意義。

當政府與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為有心人捏造虛假數據和新聞頭痕,同樣依賴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廣告業,也身陷牽涉好幾十億的網上騙局。Social Puncher 的調查就估算,這些詐騙性網站單是今年就從廣告業界偷去共計 2,000 萬美元(約 1.56 億港元)廣告費。害群之馬比比皆是。另一調查公司 Pixalate 亦揭發一個由 7 個網站組成的組織,每個網站靠「搶」廣告每年純利可達 200 萬美元(約 1,560 萬港元)。 Integral Ad Science 排查眾多參與廣告交易的網站,發現「它們或多或少都帶有欺騙成分」,即使網站訪客未必對相關廣告內容感興趣,也會因為網站的欺詐手段而騙得廣告播放機會,結果這些廣告也就形同虛播。

這些欺詐廣告費的網站背後,是專門建立空殼網站的程式,一個電腦指令當即建成網站,甚至能自動從其他新聞媒體「搬字過網」,Zaneis 說:「抄襲內容是建造欺詐網站的第一步,這些網站就從廣告業供應鏈中謀利,充當罪犯們的豬仔錢罌、提款機。」最可怕的是,當美國網媒 BuzzFeed 順藤摸瓜,試圖揪出幕後黑手時,竟發現所有詐騙網站都與主要廣告交易平台 301network 有關。被查出利用特殊代碼搶奪大量播放廣告機會、賺取廣告費的 40 個網站,全由廣告交易平台 301network 的 CEO 或相關人士直接擁有或擔當「顧問」,相信有人借詐騙性廣告播放率謀利,中飽私囊。當然,公司發言人矢口否認。

其實業界此前已開始反思,依靠自動化制度落廣告的成效問題。最近莊生公司大幅削減超過 1 億美元(約 7.8 億港元)廣告支出後,出乎意料發現無損營業額,其時 CEO David Taylor 已初步意識到問題:「反映過往我們花的這筆開銷其實可有可無。」如今 301network 騙局東窗事發,那些年莊生花多了的廣告費究竟下落如何也就真相大白。

不過,一方面業界因廣告騙局損失慘重,提高警覺;另一方面,被斷了財路的欺詐網站,技倆亦日漸成熟,反廣告騙局的 Trustworthy Accountability Group 行政總裁 Mike Zaneis 指:「過去我們成功堵截蠢罪犯犯案,現在就要開始應對聰明的罪犯。」說的是這次 Pixalate 和 Social Puncher 發現改用高階手段的欺詐網站。它們除可避過偵測,竊取 Session ID,操縱網站流量,持續播放廣告片段,有時甚至一個頁面可同時播放兩條片段,賺雙倍廣告費。

摩根大通大概看透了廣告自動化的騙局,早前宣佈放棄依靠自動化的廣告播放程序,退而以人手選擇發放廣告的網站,開銷與播放率大減,卻無損廣告的真正曝光率,再一次證實網上廣告食水究竟有幾深。

儘管今次 3 家調查公司的報告揭示事態嚴重,受騙的企業或不置可否,或再三強調已致力讓廣告內容傳達至目標人群,始終不肯承認問題。Social Puncher 總裁 Vlad Shevtsov 形容:「廣告騙局最大的問題,是蝕底的品牌對此閉口不宣。」更有甚者,視年年進貢欺詐廣告交易平台為網上行銷的必要成本,而這些額外的「廣告費」最終只會轉嫁到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消費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