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懶人恩物:拉鏈

A+A-

若世間沒有拉鏈,生活將變得如何?

在拉鏈尚未面世時,衫褲鞋襪及布袋的開合處,只能以鈕扣緊閉。今日鈕扣依然常見,是誰覺得鈕扣麻煩而創造拉鏈的呢?

正因為高筒靴上的鈕扣多,穿著起來比較廢勁,時人還會用一種叫 Buttonhook 的工具加以輔助。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 世紀時,美國興起高筒鞋(high button shoes),新鞋雖然「有型」,不過,要著這種鞋卻非易事,因每隻鞋都有大約 6 至 20 粒鈕要扣。試想想,著靴出門前,扣這麼多鈕,要花多少時間多少精神?脫鞋當然也費時。拉鏈的首創者 Whitcomb Judson 申請拉鏈專利生產權時,就想以拉鏈代替這一排鈕扣。當時拉鏈還沒有英文字,Judson 稱作「鞋用勾形易鎖扣(Clasp Locker or Unlockers for Shoes)」。這種「易鎖扣」曾於 1893 年哥倫布世界博覽會中展出,並得投資者的青睞。Judson 得到資金,就成立公司製造機器以生產大量「易鎖扣」。

不過,公司成立初期,並不順利。製鞋商認為這種「易鎖扣」太大,又不美觀,而當地的郵政局,則只買過 20 條「易鎖扣」過試裝在信袋,之後一直再沒有幫襯過。Judson 認為這種「連鎖扣」一定要改良,特別是要令這些扣能以衣車縫在衣物上。後來,改良品完成,叫「穩陣扣(C-curity)」,當時這種新拉鏈的廣告內文說 —— 將這種新扣縫在裙上「一拉即掂」。可惜,「穩陣扣」其實不太穩陣,Judson 只在實驗室裡輕輕拉動鏈扣作試驗,就以為成功了,但女士著裙時,往往不如 Judson 般拉得如此斯文,拉鏈常拉不合,無法令人滿意。

到了 1906 年,一位移民到美國的瑞典工程師吉迪昂‧森貝克(Gideon Sundback)某日應邀參觀 Judson 的工廠,後來就辭掉原來電力公司的工作,加入拉鏈廠研究如何將之改良。但工廠生意不佳,經營變得艱難,森貝克的妻子更不幸因難產而去世,令他大受打撃,難以再顧廠務雜事,只顧埋首研究。工廠倒閉不倒閉,他已懶得管了。

森貝克製成「無勾易鎖扣二號(Hookless No. 2)」的專利權書。專利註冊號為:1,219,881。

到了 1913 年末,森貝克經過重重挫折,製成「無勾易鎖扣二號(Hookless No. 2)」。今日常見的拉鏈,就源於此。每個齒狀小扣,不再是勾狀,而是雪糕勺(Scoop)狀,拉鏈頭滑過這些小扣時,每個小扣的勺形部位,即與上下小扣的同部位相合,故此整條拉鏈緊合後,依然有彈性,即使屈曲,小扣亦難以解開。新拉鏈的生產機器裝成後,工廠即重新開幕。這次 Judson 的合夥人只做批發,不做零售,專門向大公司推銷。從此以後,歐美時裝衣裙上,漸漸見到這種新拉鏈。但時裝公司並不願將所有鈕扣都換成拉鏈,軍衣生產商反而是當時拉鏈廠的大客戶,因為其時歐洲正值世界大戰,這種新拉鏈可以為軍人提供更大便利。

今日拉鏈的英文字叫「Zipper」,這個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尚未面世,「Zipper」這個字的來源,與當時拉鏈公司的新客戶古德里奇公司(B.F. Goodrich Company)有關。這間公司當時主力橡膠生意,生產橡膠產品,在 1921 年,曾向 Judson 的拉鏈廠訂購大量新拉鏈。初時,沒有人知道這間公司買這麼多拉鏈來做甚麼。但由於訂購量比工廠一年的產量還要多,了解下才知道這間公司正準備推銷新產品橡膠鞋,而靴上則縫有 Judson 的公司新拉鏈。職員為了讓人記得這種鞋有新款拉鏈,所以想為這鞋款起個新名字。聽到拉動拉鏈的聲音與「Zip」發音相似,而「Zip」這個字的原義是子彈高速摩擦空氣時的聲響,拉拉鏈的速度和扣鈕相比,也極快速。所以,新膠鞋的商品名稱就叫作「Zipper Boot(拉鏈膠靴)」,拉鏈的英文字,後來也隨之叫作「Zipper」,而不是「Hookless fastener(無勾易鎖扣)」了。

參考資料

Henry Petroski,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how everyday artifacts – from forks and pins to paper clips and zippers – came to be as they ar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