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7 至 18 世紀,咖啡與朱古力,為歐洲多國人的必飲品。兩種飲品的來源,都不是在歐洲,但傳到歐洲之後,各國的人,就為這兩種飲品重新建立文化涵義。
據學者 Wolfgang Schivelbusch 分析,歐洲興起飲咖啡前,農人常飲酒,亦常酗酒,當時的飲品,除了水之外幾乎都是酒。到咖啡傳入歐洲後,清教徒新風漸起,見飲咖啡後即感清醒,即認為這是解酒靈藥,故此教士、貴族、詩人作家等人,紛紛寫詩撰文,歌頌咖啡,將咖啡說成救世良藥,又將酒說成是毒藥與魔鬼。醉酒者往往放肆縱欲,而咖啡則是解酒藥,所以又有人認為咖啡能抑制性慾,繼而增長智慧。
此等說法,當然和現代西方醫學不符。17 至 18 世紀的歐洲醫學者,往往以津液醫學(humourism)解釋病理,此理論指人有四種體液,因而有四種體質,即「濕熱、乾熱、濕冷、乾冷」。有人認為咖啡是萬能藥,四種體質的病,都醫得到。亦有人認為咖啡是乾燥物,能為「濕」的人「袪濕」,而因「濕」令人遲鈍,咖啡「除濕」就使人精神。當年在英法兩國都有醫生認為如此,著書大發偉論,而著名思想家狄德羅(Diderot)在其名著「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中,也有類似的見解。當時新興的中產階層,多數以勤奮工作為美德,飲咖啡以提神工作,上班下班如時鐘般準時,就是社會中產階層的模範。
而在歐洲南部,即西班牙和意大利,17、18 世紀也有中產階層飲咖啡,而朱古力在當時卻是西班牙貴族的飲品。當時的朱古力,通常是可可與糖、肉桂、香草壓成方塊狀出售,以熱水沖來飲。可可的原產地,即今墨西哥,是當時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朱古力曾經是西班牙國的「獨家產品」,只在西班牙才飲得到。
中產階層的美德,在於以咖啡提神再勤勞工作,壓抑慾望以提升智慧,令人如清教徒般規矩生活。而朱古力則沒有提神的效用,但是營養豐富,能補身,令人精力旺盛,因而相傳有春藥的效用,為貴族的「情趣食品」。(近年坊間依然有這種春藥傳聞!)所以朱古力和咖啡,在西班牙民間就象徵兩種階層的人。飲朱古力的人,多數是貴族階層和他們的情婦,聚在朱古力廳裡風花雪月,談情說愛。至於飲咖啡的人,日日到咖啡館談生意謀財路,不然就是起床後不久,就端端正正坐在餐桌前食早餐、飲咖啡,之後整日工作忙碌不停。
飲咖啡者節欲,飲朱古力者縱慾。飲咖啡者有勤勞的美德,飲朱古力者有貴氣故不必操勞。為何到了今日,人一想起朱古力,就會想起兒童飲品,或是糖果的同類,而不是貴族生活?因為西班牙王朝在 18 世紀之後衰落,貴族種種嗜好流入民間。
今日常見的朱古力飲品,是由朱古力粉加水沖成,這種飲品已不是當年西班牙貴族所飲的朱古力了,而是荷蘭化學家 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 的改良品。以鹼性化學品抽去半數脂肪,再製成粉,以水沖成飲品。至於朱古力塊,則是由英國人 Joseph Storrs Fry 經營的公司 J. S. Fry & Sons 於 1847 年製成。牛奶朱古力,則由瑞士朱古力廚師丹尼爾彼得(Daniel Peter)所創,並於 1876 年出售。從此之後,坊間的朱古力,就變成糖果和兒童飲品了。
如今朱古力塊的價錢,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但已經難以令人想起西班牙貴族的逍遙生活。不過依然有許多城市人,藉朱古力以放縱食慾。而勤勞工作的中產階層,依然以愛飲咖啡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