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謎梵高」:在斑斕畫布中留下最後一封信

A+A-
「情謎梵高」籌備經年,是全球第一部以手繪油畫組成的電影。 「情謎梵高」劇照。

「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早在籌備之初就相當轟動,還未上映已被傳媒廣泛報道。作為電影史的首例,全片由過百名畫師參照梵高畫風人手繪製的 65,000 幅油畫剪接而成,既將這位荷蘭著名畫家的作品重現銀幕,亦引領觀眾回到 19 世紀,沿著油彩上的線索,追憶其短暫人生的最後時光。尤其在 3D 電影當道,隨便可見大量 CG 繪圖和電腦特效的今日,「情謎梵高」從製作形式本身追溯歷史,一部樸實而認真的動畫長片,讓每項細節如配音、運鏡、閃回以至場景轉換都看得清晰明確,更為接近一部電影的本貌。

單是電影製作過程以及重現梵高畫作的精細程度,已屬近年難得一見。儘管相比之下劇情不是主菜,但「情謎梵高」非純粹的 65,000 幅幻燈片,綺麗之間,故事取材仍值得討論。兩位編導 Dorota Kobiela 和 Hugh Welchman 意外地沒有將重點放在諸如梵高和高更的曖昧關係,或割下左耳送給妓女的江湖傳聞之上,僅在片中輕描淡寫帶過。故事始於梵高死後一年,與之交情深厚的老郵差 Joseph Roulin 委託兒子 Armand 將梵高最後一封未寄出的信交予其弟。然而,梵高的弟弟西奧因兄長之死而過度悲傷,在半年前早已過身,這封遺物亦不知應轉交誰人。

故事始於老郵差 Joseph Roulin 委託兒子 Armand 送信,並逐步推敲梵高之死的真相。 「情謎梵高」劇照。

於是,Armand 走訪梵高生前認識的人,卻發現大家對其死因各執一辭,陷入滿腹疑團之中。若梵高果真自殺,因何輕生?若非自殺,到底是被誰人所殺?在數以萬幅油畫的晃動中,Armand 披著黃色大衣從小鎮走到鄉郊麥田,宛如上演一場偵探物語。

「情謎梵高」的整體故事談不上精彩,畢竟它並非懸疑片或推理小說格局,劇情的推進甚至有點生硬,但明顯看出編劇的用心經營。事實上,它更似是接龍遊戲,一方面如傳統的偵探劇,根據一眾證人難辨真偽的說辭,試圖勾勒出梵高死亡的真相;而另一方面,電影又藉著一幕幕場景和角色對話,串連起梵高的傳世名畫,譬如著名的「夜間咖啡館」、「星夜」、「在亞爾的臥室」、「麥田群鴉」,還有包括電影主人公 Armand Roulin 在內的無數人像畫。由於大部分電影元素都取材自梵高畫作,變得好像是梵高生前用油彩出謎題,再由此片的編導將它們重新編排,並譜上故事情節,與這位畫家隔空對話。

梵高的著名畫作成為電影中的場景。 「情謎梵高」劇照。

作為備受期待的傳記電影,「情謎梵高」平實、中立而全面。梵高的死,更像是一部發生在巴黎星夜旋轉下的「羅生門」。過去近一個世紀,普遍都認為梵高是不堪抑鬱而自殺早逝,與其特立獨行,不為世人重視的際遇相符。不過,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Steven Naifeh 和 Gregory White Smith 在 2011 年出版的「梵高傳(Van Gogh: The Life)」,就針對當中不少謎團提出新觀點,嘗試推翻這個說法 —— 也是此動畫長片所著墨的主題。梵高自殺的一大疑點,是從他與弟弟西奧的書信來看,儘管畢生行徑荒誕,窮困潦倒,但梵高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並非不快樂,而且正值創作高峰期,對未來充滿期盼,不似是一個會抑鬱到舉槍自殺的人。

(以下內容可能劇透)

「情謎梵高」由過百名畫師人手繪製的 65,000 幅油畫剪接而成。 圖片來源:「情謎梵高」宣傳照。

當然,這都是後人的推敲和出於一廂情願的解讀。梵高晚年陷困於精神病,在電影的尾聲,其主診醫生 Paul Gachet 便告誡偵探上身的 Armand,沒有人真正了解梵高,亦很難猜測梵高在臨終前在想甚麼。「情謎梵高」不遵循偵探故事的套路在收筆位置擱下定論,而是在斑斕的畫布中留白,留下梵高的最後一封信。這讓人想起近期自殺身亡的 Linkin Park 主音查斯特,其妻後來在網絡公開了查斯特生前的一些最後片段,在上吊自縊前兩天,他正與一眾團員及孩子在屋內高興地有說有笑,完全沒有抑鬱的預兆。一個人從抑鬱到自殺,會比任何人的想像都來得突然。或者,不應該怪責電影無法交代出滿意的結局,從梵高到查斯特,凡人眼中盡是無人知曉的真相。

散場之際,電影不忘提醒觀眾,梵高生前乏人問津,畫作豐盛卻只賣出一幅作品,口袋一片空白。它為那些對梵高感到好奇的人打開藝術大門,將其生平、創作和軼聞都網羅其中,旨在懷念與致敬。梵高在床榻離世時應該沒想過,星空和黑夜流轉百年之後,如今會有百多名畫師團隊,願意耗盡心力參照其筆跡模攀成一部電影。而梵高的一生,也成為無數藝術家的自況和自勉。林夕寫過梵高,李志唱過梵高,Don Mclean 亦唱過他的藍與灰。那西去而旋轉的飛鳥,最終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