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目標,才能達標?

A+A-

小時候你常被告誡,做人要有目標,制定計劃按步就班,持續努力方能實現。當你長大以後,只覺得目標像是吊在馬前的紅蘿蔔,永遠可望而不可及。有些人自責未夠盡力,亦有些人抱怨運滯。但你有否想過,未能達標的「元凶」,反而是你的目標?多名研究人員、職涯教練和思想領袖一致認為,你在制定目標以後,往往就著眼於目標,結果反把自己困住,令你更易作弊而更難成長。於是你朝著目標跑,卻始終達不到目標。

專家們發現,人們在制定目標的當下,就已經犯了錯。因為那些「目標」,往往與抱負無關,純粹自以為那是「該做的事」。譬如大家都說人生目標是追求幸福,有研究顯示,表達感謝比起買大屋,或看重家庭多於事業,都較令人幸福。但現實是我們都選了後者,甚至犧牲個人關係,換取財富和成就,結果又為此後悔。人生教練及顧問 Stever Robbins 質疑,很多人在二字頭年紀便定立人生目標,但廿多歲時的想法,真是可靠到能跟隨一生?即使你這刻因達標而滿足,不代表將來也這樣想。

事實上,愈是著眼成果,愈會遠離成果。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 Alexandra Freund 指出:「那些自助類書籍教你,若要減肥成功,就把舊照貼在雪櫃門,告訴自己要回復窈窕。但我的研究顯示,你不關注成果,反而較易取得成果。」研究人員甚至發現,把目標形象化的人較難達標。或是因為他們騙了大腦,以為自己已把事情做好。例如在一項實驗中,想要減肥的參與者偷吃了後,多會說句「我搞砸了」然後再吃;但想令飲食更健康的人,偷吃後卻會多做運動來補償,結果當然是後者較易成功瘦身。

亞利桑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Lisa Ordonez 提醒:「目標本身並非壞事,只看你怎樣對待。」心態若是不夠端正,貿然定立目標,那只會適得其反。「有研究指出,假如你不知道怎去完成任務,卻在初期就給人一個目標,只會令人表現欠佳。因為他們只顧達標,就不會花時間學習、演練其他策略從而找出最佳方案。」有些人急功近利,只顧達標不擇手段。歐洲有研究分析,當人被賦予以表現為本的目標,他們會以更具競爭力、甚至自私的方式行動。大眾汽車的排氣測試造假事件便是實例。

因此,Ordonez 認為你可照樣定立目標,卻改變追求目標的整個過程。「把目標當作指南針而非導航。」她解釋:「假如你讓目標來指引你的大方向,即使日後事情有變,你知道目標為何,便能夠重新調整。」Robbins 亦建議反思目標背後的動機,譬如你想當歌手,是因為想唱歌給很多人聽,抑或是想要成名,而當歌手或能做到?若是後者,那你該將目標從「成為歌手」,改為「要做名人,可能是當歌手」。

Freund 則教人把「達標過程」置於「目標本身」之上。他以行山比喻:「你當然想要到達某個目的地,但若只為抵埗那刻,你或不太享受行山,因為這與行山的原意相反。行山是為享受運動,享受克服挑戰,享受自然環境。」他說人生也一樣,與其想著 5 年內要達到哪個位置,按你想要擁有的經驗來定目標更好。商業顧問、作家兼講者 Stephen Shapiro 認同,假如你能在大方向上採取無數行動,那會比你制定單一而分散的計劃試圖去預測未來,更有可能達到目標。

在 The Great Work of Your Life 一書,Stephen Cope 如此建議:「全身投入工作是對的。但別要在乎成果。成功和失敗是相似的。」此話確實知易行難,要精簡目標、循著方向、開懷而活,或比只按計劃而行還具挑戰性。不過,這樣你才能擺脫目標的枷鎖,更自由及充實地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