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慣於辦公室上班,明明甚少犁田做苦力,手部肌肉經常酸痛,原因顯然是大家的智能手機從不離手。一日之內,把手機拿出來左掃右掃的次數或上千遍,這不只是源自智能手機的壞習慣,結果,想完整地看完一篇文章,或要做好一份文書工作,所花時間往往更多。電腦有 Multi-task 的設計,人類卻未必有,至於看似 Multi-task 的習慣,只會讓你的 Task 永遠無法完成。
凡此數碼過勞(Digital overload)現象,困擾著很多需要日夜對著智能裝置工作或學習的人,諸君可能試過很多解脫方式,譬如一邊工作一邊聽古典音樂,在電腦旁邊放一杯熱咖啡,或是定時轉換坐姿,但一般都不奏效。Multi-task 對人類有如魔咒,奧地利設計師 Klemens Schillinger 就設計了一個充滿戲謔味的掌上玩具(見下影片),模仿智能手機的機殻造型,卻只有一排圓珠,讓人隨時隨地隨便左掃右掃。
- Klemens Schillinger 所設計的玩具。
Schillinger 的設計最近於維也納設計周展出,而主題剛好是「為真正(美好和懷舊)的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Good Old) Real World),Schillinger 亦想借此勸勉機不離手的都市人停止這種病態「查閱慣性」(Checking Behaviour)。
解救之道可能真的需要訴諸懷舊之路。過去 10 年,智能手機發展飛快,而有趣的是,一項非常古老而傳統的活動 —— 織毛冷,卻幾乎在同一時間再度復興,而且不少都是年輕人。他們之所以重新投入到編織這項跟敲打鍵盤或手機屏幕觸感完全不同的手工藝,其中一個想法,是它具有療癒性。織毛冷的人大致分為兩類,有一類人是重視結果,另一類人則重視過程。前者是真的想織一件冷衫、一條頸巾或一雙襪子,後者多半是享受過程。他們有一部分人並不知道,也沒想過自己到底要織甚麼,但一圈一圈地織下去,在編織者的腦海中就像曼陀羅一樣產生了治癒效果。
重拾針織,除了在精神層面讓人變得沉澱和溫和,從而紓緩心靈緊張,有作者則進一步指出,看似全無經濟效益的織毛冷活動,甚至可以增加數碼時代之下大眾的工作效率。
從歷史來看,這想法是矛盾吊詭的,打自工業時期,有了製衣業的概念之後,機械化紡織重視產量和速度,相比之下,人手織毛冷顯然是一種效率欠佳的慢活。然而,慢並非它的缺點,更成為它的特點。在 19 世紀末,女士編織從來不為追求速度,更不是以賣出織物為收入來源,從製造業演變下來,當時人手針織已變成有閒階級的消遣興趣。不需要講究製成品有多精緻,亦不用考慮織甚麼,甚至永遠織不完都可以,因為織毛冷僅是作為上流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盛行起來。你真的需要衣食無憂非常空閒,才有本錢漫無目的地織毛冷。
不過,如今再度復興人手編織,風氣和意義又有了一些轉變。編織被視為對抗數碼過勞(Digital overload)的天然良方,因為織毛冷的過程可以淡化編織者拿出手機左掃右掃,或於電腦前頻頻切換視窗的衝動。事實上,你並不可能這樣做,因雙手都在忙著進行一些動作。織毛冷的過程可以無窮無盡,而毛冷總是會纏著你,讓你難以完全放下。對於每 3 分鐘就要看一次社交網站,動不動就每個視窗都望一眼,害怕錯過任何即時訊息的用家,織毛冷能製造良好的自律警覺,結果你會發現自己在織毛冷時更能順暢地讀完一篇文章,聽完一則新聞,對於處理公務和學習都大有裨益。儘管你好像變得更忙了,而且進行著一件很乏味又沒有經濟效率的事情,但工作效率還是大為提高,因為中途再無閒暇去回覆短訊和檢查電郵。當你變得不再 Multi-task,這反而是事半功倍的最大關鍵。
織毛冷是一項成本低、容易上手的事情,但由於動作簡單,重複度極高,過程並不需要太專心一意,這反而能夠增加一個人的專注力,抵抗資訊誘惑,大大改善了數碼時代的生活。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其實大家正在更認真地工作。又譬如說,在智能科技發達的當下,或者只有習慣了織毛冷的時候,才可以再回歸閱讀習慣,耐心地坐下來把一本書逐頁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