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中華民族「復興」的時態之謎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百年來,這句口號至少喊出過 3 次。

第一次是 1919 年的「五四運動」。「五四」公認為中國的文藝啟蒙運動,初度引入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學,認為此兩樣寶貝可以令中國沉睡而大醒。

可惜事與願違,一百年後,民主已經證實不適合中國國情,而科學缺乏創造,流於抄襲仿冒,中國人尚未形成基本的邏輯思維,所以「科學」只限於龐大人口的消費利益,本質上未實現,只是一個問號。

民主固然令人質疑,而科學思維也讓於情緒亢奮的喧譁海洋。五毛黨充斥、民粹氾濫,沒有證據胡亂指控或以仇恨的情緒廣泛標籤抹黑,可見「五四」無法令人啟蒙。

因為「五四」敗在只少數青年學者在北平刻意求新,而那種「新」,相對於「五千年文化」根本無根。其領導者對文學藝術認識粗淺,精神狀態過於偏激,單講變革,而不懂保存,「五四」的民族復興之願,淪為一條由虛無通往更大的虛無之路。

第二次口號,當在 1949 年,天安門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似當囊括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全部含義。此一口號有沒有實現?只要看看 1976 年華國鋒活捉四人幫之後,中國百姓歡樂宣稱「人民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就可思過半。

因為在邏輯上,如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國人當真站起來了,則到了 1976 年,中國人又何須歡樂享受「第二次革放」?

同理,如果 1976 年之後,中國人民包括知識分子真正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則今日又何須從頭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除非有人在語意學上成功論證:「解放」和「復興」不是同義詞,而是相反詞。

當然以經濟增長來說,今日中國經濟實力已經躍居第二位。然而單在此一基礎上,「中華民族復興」早已實現,現在是慶祝成果之際,而不是重頭再開始。

除非所謂「復興」(Renaissance),中國人不止於 GDP 大躍昇,竟然也想與 16 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看齊,也就是人性的解放。歐洲五百年前,基於人性的解放才有思想的解放,然後有牛頓挑戰宗教,創立了科學。

牛頓的物理學為現代科學之本,否定了神學。然後西方才以航海創造了今日全人類共同享受的現代科學和自由文明。

然而,這一章中國列為禁品,拒不引入「西方價值觀」,然而這樣一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早已成功了,而且可以輸出此一新復興模式供非洲津巴布韋等學習。那麼到底「偉大復興」如何定義,是現在進行式(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現在完成式」(Present Perfect Tense),還是「未來式」( Future T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