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牛大隻了,牛扒卻變薄了?

A+A-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學術研究人員和工業科學家,致力讓肉牛的體型增磅升級。但弔詭的是,肉牛變大變壯後,餐廳及商戶提供的牛扒,卻比以前要薄。農業經濟學家 Josh Maples 批評:「大家去買牛扒時,心裡自有標準,牛扒的大小厚薄該是怎樣。若你將牛扒切薄或切半,對很多人來說,這會損害他們的進食體驗。」那麼為何美國牛扒會稍為變薄了點?

多名專家均指,由於美國肉牛體型膨脹,肉塊太大令餐廳、雜貨店及肉類加工商都要另尋方法,來把牛肉切片切粒。這意味著牛扒變薄和更多剩肉(Scrap meat),亦演變出一些「另類」分切方法,務求在較大的動物身上,切出最多的肉。雖然肉牛業反駁,此舉能從較少的肉牛身上,提供更多較廉價及品種的牛肉,但證據顯示消費者並不買帳,長遠來說更對肉牛業造成傷害。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直至 70 年代中期,肉牛的平均體重徘徊於 1,000 磅左右,其後在遺傳學、營養學和促進生長激素方面取得進展,成功培養出體型較大的動物,於是自 1975 年起,屠場肉牛的平均體重逐年約增 9 磅,升至去年的 1,363 磅。正因如此,雖然牛群數目已較 40 年前縮減了 1,300 萬,現時牧場卻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多的牛肉。

不過,肉牛較大亦意味著肌肉較大,對餐廳食肆及雜貨商店來說,這可是一個挑戰。連鎖扒房 Texas Roadhouse 擁有逾 400 間分店,公司發言人 Travis Doster 解釋:「切肉員的工作量因而大增。」他與其他同業均指,肉牛的肌肉變大,肌肉的直徑也隨之增長。

為了平衡價格,食肆及肉類供應商選擇將牛扒切薄一點。

在一份將於期刊 Food Policy 發表的研究中,Maples 與兩名共同作者指出,由 1991 年至 2016 年,隨著牛隻體型變大,平均每塊肉眼扒的表面面積,大約增多了 2 平方吋,約為兩張郵票的大小。若將這些較大的肌肉,分切成傳統大小,即約 1½ 吋厚,將會導致肉塊過大而且變得昂貴。德州農工大學動物科學教授 Davey Griffin 表示,為了平衡價格,餐廳和商戶需要改變分切及推銷牛扒的方法,而當中最常見、並多為連鎖店採用的做法,就是直接比傳統大小切得更薄。

其實消費者會否接納這種做法,飲食業及肉牛業仍是深存疑慮,Maples 的最新研究更是證實,他們並非杞人憂天:在超過 1,000 名受訪的美國食牛人士當中,絕大部分都討厭「最薄切牛扒」。雖然 Griffin 教授預料,食客始終都會調整心態,因為這種趨勢持續數年,而所有跡象都顯示,傳統牛扒會繼續變大。

Matt Niswander 在田納西州一個牧場飼養黑安格斯牛,他質疑最終妥協的不見得是付錢的一方。「我的顧客只想要一塊 1 吋厚或 1½ 吋厚的肉眼扒。他們的認知就是這些。所以需要調整的,是我們這些牧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