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唔⋯⋯」的時候,其實在想 3 個你不知道的秘密

A+A-
在對方的提問之後你緊接一聲「唔……」,意思就是「等等,我知道輪到我說話了,我不想沉默,但我還未準備好要說甚麼。」

工作場合、社交聯誼或情人對話,最忌 Dead Air。對方提問,拋出一個球,你不給予反應,或接話時機慢上幾拍,都難免讓人覺得無禮貌或不上心。悉尼大學語言學系教授 N. J. Enfield 在其著作 How We Talk 便提到,在溝通過程中,如何得禮對答固然是說話技巧,但如何不說話,用「唔……」、「啊……」來給予反應,背後充滿複雜思維,也是一種人類獨有的語言技巧。

Enfield 形容,人們日常溝通一問一答之間的空隙,大約是 200 微秒,快到不會「聽」到停頓位。事實上,這個反應速度甚至快過人類大腦的運作。因為大腦要撿拾一句話的用字,需時約莫半秒,這並非表示人們對答如流是由於不經大腦,反而代表我們在一般對話時,是不會全部聽完的,為免 Dead Air 出現,都會一直透過語氣、用字和內容預計對方的說話何時結束,在快將說完的時候,另一邊早已準備好如何回答。Enfield 將這個精確的溝通機制,稱為「對話機器(Conversation Machine)」。指出,語言有合作特性,對話時雙方會組成一體,而且人類有著某種社交認知,一方面在談話間讀取另一方的意圖,同時進行交接,讓雙方在交談中像機器齒輪般連結起來。而微小的用字,在雙方對答匆促的交流間則起了重要作用。他認為,談話時一些不重要的細節,例如「唔……」、「啊……」,容許出現超過 200 微秒的停頓位,正是這台「對話機器」的潤滑劑。

為免 Dead Air 出現,談話時我們會一直透過語氣、用字和內容預計對方的說話何時結束,在快將說完的時候,已準備好如何回答。這個精確的溝通機制就像「對話機器」。

語言的應用分兩個層面,第一種是表達正在談論的事情,第二種是精神層面,用來檢視對話本身,以及將對話導向你所期望的方向,後者表明了語言不僅作為內容的載體,也是一種協調人類溝通行為的「工具」。Enfield 引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Herb Clark 的觀點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在搬屋時經常會說「1……2……3……起!」這就體現了如何用語言去指揮彼此的身體動作。而按照 Clark 的說法,語言本身同樣是用這方式在交談過程中起協調功用。那些隻言片語,像「交通燈」一樣的小訊號,充當了談話中的「溝通燈」,用來暗示「等等,我未講完……」、「我聽不懂是甚麼意思……」、「是的,我仍在留心聽著……」等。最常見和不可或缺的「溝通燈」,無疑就是「唔……」、「啊……」,因為你可以隨時隨心將它加插在對話中,它並不包含內容,沒有實際要說的事情,但同時又跟對方表達了某個重要訊息。

在對方的提問之後你緊接一聲「唔……」,意思就是「等等,我知道輪到我說話了,我不想沉默,但我還未準備好要說甚麼。」不過,你可以「唔……」多久?「唔……」的時間夠思考嗎?事實上,人們並不是真的需要時間思考,而是另有所圖。

圖片來源:nickenfield.org

「唔……」,在人類溝通過程中一直無間斷出現,是因為談話交接的間隙只有短短 200 微秒,你會時常錯過,可能是找不到想用的詞語,剛好沒有聽著,正被其他事情分了心。又或者,是對方提問一件太困難的事情,所以你的回答出現延誤。

「接下來,我要說一句你不喜歡的話了!」

導致延誤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主動和故意的。可能是你正在嘗試製造緩衝時間,表達一個「不喜歡的反應(Dis-preferred response)」。例子俯拾即是,當有人問「不如去喝一杯咖啡?」而你其實沒有空。有時間喝咖啡的話,你會回答「好啊」,沒時間的話,當然能照直說「不行啊」,這句話所表達的內容並無問題,但你還是會先說「唔……」,選擇刻意的延誤一下。直接拒絕和 Say No,你心裡明白對方所理解的,將不會是你所期待的。你怕對方會覺得挫敗,甚至認為你無禮貌。因此,你更傾向為此製造一些緩衝,以「唔……」帶來短暫延誤。你假裝真的正在考慮,表面上思索著喝不喝咖啡,實際上衡量著得不得體。

「等等,我還沒說完!」

人類溝通的特質是把語言充當「溝通燈」,而極致的表現就在於能夠如此不誠實地偷用這些「溝通燈」。就像 Enfield 的觀察,「唔……」還有另一個效果,能用來為自己爭取更多對話空間。它能作為一個明示訊號 —— 在談話中我遇到問題,有事情正在思考。但事實上,我只是想得到更多空間,令對方等我說完。「唔……」有時被用作一種謊言,目的是要操控這個交談機制。當你想在談話中得到主導權,你會經常用「唔……」。當然,這有一定限制,Enfield 形容,人們對此非常敏感,「唔……」得太多,對方就會反客為主,甚至惹來不歡。

「不知道如何接話……但我會努力一下!」

不過,更讓 Enfield 感到有趣的是,這些如同虛詞的「溝通燈」,是共同出現於所有人類語言的暗號,某程度上它是人類獨有的溝通模式。他形容,動物的溝通方式可以很有趣和複雜,但人類溝通的一大特點,在於有精神層面的道德責任。當一個人的溝通出錯,譬如對方沒有回答別人的提問,或問非所答,我們會覺得問題出自對方。這是在動物的世界不會出現的。其次,人類會有意識地用語言反饋對方的語言,提出「為甚麼這樣說?」或「你說甚麼?」等疑問,而動物卻沒有這種對於表達不完整或溝通失誤的反問。Enfield 認為人禽真正之別,不是人類會說話、懂得操作語言,而是人類懂得用語言去協調我們如何使用語言。

各種不誠實利用溝通訊號的「偽術」,或都指向這語言上的人禽之別。人類的溝通機制存有道德規限,這影響了我們如何說話。常聽人開場白就說「喂,我問你一個問題呀……」,這包含著的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我說出問題,你需要給我反應,你不可以沉默,否則我會不高興。」至於「唔……」這個訊號,緊接著提問而宣之於口,背後是要讓對方明白,你很清楚這個人類的溝通機制。你知道自己要說話了,需要流暢清楚地將內容說出來,令談話齒輪得以繼續運轉。儘管當下做不到, Dead Air 要來了,但作為一場得禮的談話,你還是會重視對方和遵守這個機制。

這種思維本就是如今人類文化和社交生活的縮影,區分得體和不得體,在自我檢視的同時又打量對方的反應。說話很簡單,人類很複雜,一句簡單的「唔……」,其實大家都背後做著一件極為細微和敏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