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22 年後之告白」—— 將罪犯當偶像的世代

A+A-
「22 年後之告白 —— 我是殺人犯」劇照。 圖片來源:22kokuhaku/Twitter

之前看「第三度殺人」,如果你覺得無份競猜誰是兇手,好無癮,這齣改編韓國電影「星級殺人犯」的日本片「22 年後之告白 —— 我是殺人犯」,劇情大綱看似相近,又係一開場立即將殺人犯身份公佈天下,咪又係無得估?請放心,這是齣扭橋扭橋再扭橋的傳統格局懸疑片,保證你可以動腦筋花心思估來估去,結局的說法能否讓你接受,則是另一回事。

故事的重點放在起訴期限的設定上。話說在 1995 年,有個連環殺手,成功犯案 5 次後,逍遙法外,到 2010 年,15 年起訴期屆滿,確保今後不用負上刑責,令死者的家屬和調查的警探,又悲哀又憤怒。事隔 7 年,仲囂張到走出來出書,開記招,上電視節目做直播,搞無數大龍鳳,成為全城焦點,又賺了大錢。巧合在,兇手最後一次犯案,正是實施起訴期限的最後一個晚上,過了凌晨 12 時,條例被取消,再殺人就一生一世也有被起訴的風險,他果然收工。計算精確得接近完美,想報仇的一眾蟻民,除了得個想字,還可以怎樣?

當年被兇手逃脫的刑警。 圖片來源:22kokuhaku/Twitter

就算可以盡情地劇透,我也沒有這個打算。因為,有其他項目更加吸引我。例如起用藤原龍也扮演高智型殺人犯。先不說外型或演技或氣質,麻煩是麻煩在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起「死亡筆記」的夜神月,而電影本來帶點點「死亡筆記」的色彩。在「死亡筆記」,奇拿的夢想是透過殺戮來創造美好新世界,得到群眾認同甚至支持,都嫌太過美化人類了。

在「22 年後之告白」,殺害過無辜死者的狂徒,理應為世俗所唾罵,這觀念早早便不存在了。經過包裝,因為靚仔有型因為好似好有腦因為夠特別,已經足夠成為萬人迷,著作暢銷或者可以歸因於話題性,但電影不斷強調人民將罪犯視作偶像看待,就確是當頭棒喝,也符合現實的發展趨勢。你看看身邊,還有幾多人會將道德放在最前?電影中,無論傳媒從業員,還是死者家屬的老闆,還是整個社會,一樣無情。所以,很多人對結局的安排不太滿意,我反而嘗試理解:一個重情的人身處一個無情的社會,被孤立確實會很容易失常。要生活得身心安康?最好的方法是像大眾般對甚麼殘酷也無動於衷甚至有能力加以嘲諷。否則?反而會似兇手害人害己。好人不只難做,已開始變成不能做。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