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讓人工智能「看見」

A+A-
2015 年,李飛飛博士曾在 TED 演講,介紹電腦視覺如何結合人工智能識別圖像。 圖片來源:TED

今日美國人工智能的研究先鋒是一名華裔女子,北京出生的李飛飛。

李飛飛是史丹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1976 年在北京出生,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物理,成績優異畢業,然後轉到加州讀理工學院讀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她年逾四十,在數碼電子工業已經獲獎無數,她現在的研究重點是將人工智能與視像科技結合,令人工智能走向通俗民間。

早在 70 年代人工智能初興,科技界流行一句話:「人工智能是一種機器,是當房間發生火災時,人工智能還能若無其事地構思象棋完美的下一步。」

這樣的人工智能只限於科學家的虛榮,只是一種奢侈和觀賞。一個只能自顧自下棋、並在國際象棋大賽中擊敗全球棋王的人工智能機械人,最終有甚麼用?

李飛飛認為,人工智能要惠及全人類,不止擁有自戀式的象棋高智能,還需擁有視像能力、語言能力、駕駛能力,將其他工業科技的能力與人工智能綜合起來,才可以令這個世界真正進入第三波工業革命,令人類的思維想像如虎添翼,豈止一飛沖天,簡直一躍進入無窮的宇宙。

李飛飛精研「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即視覺影像如何經過大腦傳遞和處理,建立概念觀感的過程。

李飛飛認為視像是智能的基礎。人的思想和感情是以「看見了甚麼」為起步點。眼見為實,但如何將視像轉化為知識和抽象的理性思維,經過繁複的大腦神經細胞的複雜作用。

專門攻研人工智能,在這個複雜的系統鍊中的轉化和創造。如何將「技術」(Technology)與人性(Humanity)結合,令人工智能不只懂得下象棋,還突破創作的盲區,可以繪畫、作曲、寫小說,而且比莫札特和莎士比亞更高,比達文西和畢加索更有創意,這是人工智能科技下一個突破點。

這樣的突破有可能嗎?科技和人文最終是互補,還是對立?如果有一天,人類不需要張大千或寇比力克,畫家和導演都可以由機械人來取代,這個世界是更幸福還是更沉悶?而人腦將一切的智慧賦予 AI 機械人,人腦本身經歷幾代,會不會退化?

李飛飛的丈夫是美國人。更關鍵的一點是目前她會不會「心繫祖國」,在不久的將來把美國這一套先進的 AI 科技帶回中國,為「中國夢」轉移貢獻她的智能?如果有這樣的一天,美國政府又當如何反應?這幾步國際政治的象棋當不能由一個機械人自主,要由更高層次的人腦來決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