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打調查報道的傳真社最近宣佈陷入財政危機,只剩下不足一個月的資金,在兩年內發起第三次眾籌,召集經費。
傳真社過去一年多曾作出多個備受社會關注的獨家報導,例如高鐵裂車,台山核電站安全,商場咖啡店佔用座位,民航處新空管系統運作等,部分例如新加坡裝甲車和北韓變節學生滯留南韓領事館更成為國際新聞。可是,由於産量太少,並未能令傳媒機構付費採用其新聞。
那究竟單靠眾籌是否可以支持一家傳媒的運作?其實甚為困難,原因是人們很少為良心和公義而付鈔。
一般消費者,除了滿足生理和生活所需外,只會為貪婪(Greed)和虛榮(Vanity)這兩項心理因素而付錢。例如買馬經為了貼士贏錢,買財經雜誌找心水股票投資是貪念引發的行為;富豪捐款做慈善機構做總理,贊助活動取冠名是滿足虛榮的善舉。
傳媒要市民參與眾籌捐款,目標是打動他們的良心,而大部分人即使有良心,亦只因同情心(Empathy)而付諸行動, 例如見到老弱傷殘而捐款,比較少因正義感(Righteousness)而付鈔。
事實上,只有在大是大非的前題下,例如六四事件,廿三條立法,雨傘運動等大型運動,市民才會為踴躍為新聞言論自由而捐獻。
目前香港最少有四、五家新聞機構靠眾籌為生,要持續下去並不容易,實在要廣開財路,甚至要經營其他事業支持其營運。例如英國衛報過去便靠汽車雜誌和投資基金回報支撑。
話雖如此,香港人為了言論的一片天,也許要多一點良心自省,支持這些艱苦經營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