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身抵抗自然的極限挑戰 —— 海洋划艇

A+A-
2014 年一對南非夫婦花 6 個月時間,從摩洛哥划艇到紐約。 圖片來源:路透社

海洋划艇顧名思義就是划艇橫渡海洋,近年隨著極限運動興起與通訊科技進步嶄露頭角,自 1997 年起超過 450 個隊伍划船向海另一端進發,比之 20 世紀要多近 9 倍。但由於偏門小眾,兼之海上長划極度講求耐力和財力,據講海洋划艇運動員的人數,比登珠峰的人還要少。

划艇越洋史上首例出現於 1896 年。兩名不安於室的挪威裔漁夫 Frank Samuelson 和 George Harbo,受紐約雜誌 Police Gazette 的懸賞吸引,由美國曼哈頓出發,搖著一艘約長 5.5 米的簡陋木船橫渡北大西洋到達歐洲,創下的 55 天越洋記錄,直到 114 年後才被另一隊伍合 4 人之力打破。其時他們的設備與地理知識貧乏,對於自己所向何方一無所知,路途上遇過風雨和冰山,丟過裝備與糧草,還翻過兩次船,憑著冒險精神與其他船隻的義助補給,他們才成功到達彼岸。儘管歸國後始終得不到 Police Gazette 最初承諾的賞金,卻成為海洋划艇的先驅。

橫渡大海是甚麼感覺?

海洋划艇有幾難?2010 年與大學同學二人划艇穿越大西洋的 Adam Rackley 曾有詳細形容:出發後頭幾天因亢奮而飆升的腎上腺素退去後,他們便因長期漂泊水中而睡眠不足,日以繼夜的航行中,他們輪班睡覺、進食,每次只能睡不多於 90 分鐘,每天不多於 5 個小時。船只有 7 米長 2 米闊,空間小,放進單人床後連伸展身體的空間都沒有,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與動作,使他背部疼痛,肌腱緊張;灌進來的海水乾成鹽粒粘在座位,無時無刻摩擦著划手的屁股和腳部皮膚,更叫人如坐針氈。航程中 99% 時間都是難以置信的沉悶,除了體驗自然景觀的時候:「某天夜空突然出現很多星星,然後我聽到耳後有呼吸聲,那時我已經太久沒睡過覺了,以為是幻覺,結果原來是來自簇擁在船四周的海豚。」

事實上,海洋划艇對參加者體力有近乎嚴苛的要求,除了要抵禦極端天氣和 30 呎巨浪外,以划艇隊伍「Sara G」為例,縱貫全程,一人每划兩小時只可休息兩小時,每天消耗熱量 1 萬至 1.1 萬卡路里,卻最多只能補充 5,000 至 6,000 卡路里,入不敷支抵岸後每人平均減磅 19 公斤。另外,心理壓力亦不容小覷,划艇運動員 Katie Spotz 是目前成功橫渡大西洋的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她曾在訪問中表示,當她在海中划行足足一個月,卻發現尚未及航程總長一半時,曾一度陷入抑鬱。

海洋划艇事前準備大費周章,途中時刻冒著生命危險,為何挑戰者只多不少?1969 年首個單人匹馬划艇橫越大海的探險家 John Fairfax 曾解釋:「我們這些探險者,之所以想攀山涉水,原因不是世上有『山水』存在,而是因為有『我們』存在。沒有我們,山水並無意義。對少數人而言,它燃起了以渺小之身與之對抗的夢想,渴望征服的不是山水而是自己本身…… 那些死於嘗試的人並非死於失敗,相反,它們的死可被視為勝利的標誌,證明人類之志只可折不能屈。我們只有一個追求,就是試出自己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