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你還是避開你?逃離「毒母」的心理掙扎

A+A-

在日本社會,不時有追求完美、將價值觀強加於子女身上的「毒母」,她們以愛之名束縛孩子,限制他們的行動和發展,同樣叫人為難痛苦,甚至有機會滋生仇恨,最終釀成弒親血案。日本「朝日新聞」採訪多名飽受母親壓力,從「毒母」身邊逃離的成年女性,剖析她們斷絕母女關係的前因後果,以及在內疚與解脫之間的心理掙扎。

34 歲的加藤菜穂(加藤なほ,音譯)是 HahaCo Labo 母女關係研究所的心理輔導員,她自 5 年前開始,在名古屋市創辦「交談會」(おはなし会),讓那些在家長陰影下長大成人的女性,得以交流個人經歷。至今的 72 次聚會中,約有 300 人參加。加藤表示:「很多人自幼受到父母的言行影響,無意識下抑壓自己的感情。雖然要做到活出自我,每個人所需的時間不一,但至少想讓她們能有審視自己的機會。」

一名參加聚會的 40 歲 OL 就曾與母親絕緣 4 年半。她承認起初確有一點解脫,但當她要不守規矩的 4 歲兒子「好好忍耐」時,突然驚覺到一件事 —— 小時候也被媽媽這樣教訓過。那些年她與母親購物,對方既不讓她選,也不問她的喜好,只挑自己認為好的,所以待她初為人母,便發誓絕不要這樣育兒,豈料還是重蹈母親的覆轍,於是突然回到長野縣的娘家。母親被嚇了一跳後,依舊無視她的意向,自顧自的說:「媽媽我呢,想在這附近買塊地。這樣你們也可住進來吧。」但不知是時間久了、距離遠了,或是想通了母親就是與自己不同,她自覺卸下了心裡的防備。

「毒母」往往會把一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扼殺他們的自由發展,反讓子女感到窒息,想要疏遠關係。

另一名 32 歲女性同受「毒母」之苦,從小到大都沒被母親肯定過。初中時代,內向的她難得鼓起勇氣,想要自薦成為班代表,但因在同日和妹妹吵架,母親便只說一句:「比起自薦去當班代表,能和妹妹好好相處,才是好孩子。」而當她為了測驗勤力溫習,母親卻潑冷水:「只是拿到這點分數的話,別讓人看見你那麼努力倒更好。」待她長大成人,發短訊通知母親,想帶交往對象給她認識,母親「查家宅」般問了對方的背景後,便對會面不表興趣,甚至乎她生下女兒,將孩子的照片分享給母親,也只得到「劉海似乎要插進眼」這種挑剔的回覆。

久而久之,她深信自己無法得到母親的認同,甚至每當母親致電或發短訊來,都會擔心這次又要被教訓甚麼。到了去年初,她親撰了一封信寄予母親,表示「你從不明白我的心情」,請對方「不要再和我聯絡」。她表示寫信的時候,兩手一直在抖,一方面為自己的不孝感到內疚,另一面卻又有種輕鬆感。然而,在信件寄出之後,她如常收到娘家寄來的蔬菜,以及紙箱內一封由母親寫的信,拿著信的一刻,她淚如泉湧。而直至現在,她依然沒有勇氣展信細讀。

日本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廣田照幸指出,隨著社會少子化、家庭為主的娛樂場所增加,以及教育產業的發展,親子之間的溝通較過去更為緊密。雖然很多人認為,現今世代重視孩子的教育和個人發展,較以往要適合育兒,惟親子間太過貼近、令人窒息的家庭亦有所增加。廣田因此建議,為人母者應緊記:「雖說是我生我養的孩子,但始終也只是旁人。」以免對子女管束太多,令自己由慈母淪為「毒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