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比特幣最大原因:避稅

A+A-
韓國政府宣佈將於 1 月 30 日起,禁止虛擬貨幣匿名交易。 圖片來源:路透社

還記得早一個月,許多傳媒每天都在報道比特幣如何瘋漲嗎?現在比特幣相比高位時回落近 4 成,但對比往年年初的價格,還是漲幅驚人。除了比特幣,各式各樣的虛擬貨幣亦大行其道,甚至只要有公司沾上加密貨幣或區塊鏈光環,股價也隨即做好。但號稱去中心的加密貨幣,本年起卻無可避免要面對政府收緊管制。例如日前韓國政府宣佈將於 1 月 30 日起,禁止虛擬貨幣匿名交易。中國在去年 9 月已叫停首次代幣發行(ICO),今年起更開始關閉國內的比特幣礦場,促使他們搬到其他國家。

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價值大幅上漲令許多人擔心實屬巨大泡沫,包括聯邦儲備局主席耶倫及股神巴菲特在內,許多人都警告說,比特幣泡沫爆破或會如 2000 年科網泡沫一樣摧毀投機者。可是,對於加密貨幣的更大擔憂卻是,長遠政府或將蒙受損失,因人們會利用其來避稅或逃稅。

新南威爾斯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Richard Holden 與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 Anup Malani 日前在紐約時報聯合撰文,解釋為何稅局如此害怕比特幣。他們指出,加密貨幣的核心技術「區塊鏈」的前提是匿名性:交易是公開的,但僅與電子地址相關。匿名性正是區塊鏈重要的賣點。

各國稅局明白,由於加密貨幣比現金更方便,如果加密貨幣取代現金成為匿名交易的首選媒介,地下經濟規模將會顯著擴大。去年 11 月,美國國家稅務局說服聯邦法官下令,比特幣交易所 Coinbase 需為14,000 多個賬戶(近 900 萬筆交易)披露客戶身份

區塊鏈技術可使稅局難以對加密貨幣交易的利潤徵稅。避稅簡單,而且稅局很難證明:假設你擁有 A、B 和 C 三個電郵地址,但你只讓稅局知道你的 A 地址,而隱瞞了另外兩個,當你買了一個價值 15,000 美元的比特幣,把它放在 A 地址上,等待價格上漲。就在幾個小時之後,一個比特幣價值升到 15,500  美元時,你把這個比特幣發送給 B,然後發送給 C。

幾個月後,當你的比特幣價值 25,000 美元時,你把它從 C 發給 A,並告訴稅局:「我把一個比特幣賣給 B,價格是 15,500 美元,剛剛從另一個匿名賣家 C 那裡以 25,000 美元買下一個比特幣。」結果,你的可徵收資本利得稅只有 500 美元,而不是 10,000 美元。

稅局可以觀察比特幣區塊鏈上 A、B 和 C 之間的所有交易,但難以查證 B 和 C 是否與 A 有所勾結而非獨立。即使美國規定金融機構核實地址持有人的身份亦不能解決問題,B 和 C 仍然有可能是由外國機構設立,並不用守這些規則。

政府其中一種應對方法就是,接受對加密貨幣交易徵稅的困難,並通過提高稅率來抵消收入損失。但傳統經濟智慧提醒政府,稅率不能訂得太高,否則將會打擊經濟增長。另一可能情況是,美國政府會採取更嚴厲的方法試圖禁止加密貨幣,但這同時亦會把加密貨幣便利交易的好處扼殺在搖籃。Holden 與 Malani 兩位學者提出,更聰明的做法是改變收稅的模式,由以收入為主,變成支出為主,例如增加消費稅。不過,這做法需要對稅法進行重大改革。

除了避稅令各國政府要倍加留神,於加密貨幣本身亦是問題。為了使加密貨幣能夠長期存活並成為交易媒介,加密貨幣社區將需要設法防止避稅。這將涉及一個棘手的兩難與平衡 —— 如何保持匿名,同時向國家稅務局提供足夠的信息,以防止逃稅?背後的衝突是,加密貨幣高舉去中心、不信任政府貨幣發行的旗幟,加密貨幣為了生存有必要妥協?還是為了堅持宗旨對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