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動畫都以講故事為目標:後宮系動畫講男主角被十個八個女生追,如此多麼的優柔寡斷以至不能選定一個。日常系動畫講故事沒衝突,最少女生也會坐下喝茶,放學吹水聊到日落。長久以來,我都以為收看動畫就是欣賞劇場,欣賞畫風。這應是金科玉律,絕對真理才對。
直至我看到今季的「POP TEAM EPIC」。
「POP TEAM EPIC」在很多意義上都是套瘋狂的動畫,甚至有如那些當代藝術的例句般「我在用動畫詰問動畫的邊界」。第一話頭兩分鐘是假開場,播了 6 分鐘都毫無劇情,只是在惡搞不同 6、7 套作品(「我的名字」、「寵物小精靈」、「動物朋友」等等),我懷疑沒有字幕組的話,我能不能看得懂裡面一半的話梗與內部笑話。第 7 分鐘就說自己是今季霸權。你以為這就是故事嗎?後面竟然轉了法文對白。這還不夠過分。它把前半段重新配音重播撐滿 24 分鐘。
我想不少觀眾就像我形容的觀後感:動畫真係好垃圾,但就是想看最後這套動畫會多差,那情形好比前幾年香港的「明將風潮」。這惡搞動畫可以出現,完全依賴現時的媒體環境才可理解。簡單解釋的話,可以分為 3 點:
第一、動漫、遊戲生產過程成為動畫內容:這幾年圍繞不同媒體製作行業的動畫非常多:同人製作遊戲(「少女們向荒野進發」)、同人轉職業(「不起眼的女主角培育法」)、動畫幕後製作(「白箱」)、聲優工作實況(「那就是聲優!」)、甚至從「創作」與「觀眾承認」都可以寫成「Re: Creators」。「POP TEAM EPIC」裡面惡搞的梗,例如聲優發爛渣、線稿配音直接播放等等玩法,都要在這套談動畫行業的語言流行之後才不會被視為糞作。
第二、角色的形態讓觀眾形成條件反射。「POP TEAM EPIC」片頭有無數暗示 POP 子與 PIPI 美可以在任何環境成對出現,例如筆袋內、牙膏、切斷的膠條、吸塵機吸出的長面、UFO、酒杯、香蕉與草莓、掃把與垃圾鏟、手卷與軍艦壽司、直尺與量角器等等。與以前的週期不同,萌屬性在作品之間形成,此作將屬性化壓縮到一套動畫內極速完成,只要是橙頭髮黃眼短身與藍頭髮藍眼長身,那就是她們。同人評論誌 Platform 甚至在專頁只放了藍色橢圓與橙色圓形,已是她們的顯現。
第三、本作非常善於營造觀眾預期然後戲弄觀眾;簡單而言,取悅觀眾的不是由故事帶來的情緒起伏,而是被戲弄被娛樂看熱鬧的感覺,這種感覺在網絡會因同步而增長 —— 此片在網上看時有 The Room 一樣邊罵邊彈幕邊看的盛況吧。在配音再放送時,動畫又會送上彩蛋,懲罰中途離開的觀眾。最有趣的是,動畫還自製迷因,讓觀眾可以拿手機照下來貼圖。事實上,不少裡面的片段已被截圖,加上設計對白,接入下一個笑話之中。
動畫片頭一開始,原本是一根插滿釘的棒球棍打爆了電視。最後電視竟然完好如初,大概是 POP 子與 PIPI 美已經君臨,住在影像記憶的電視中,隨時演起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