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當電視可以送飯

A+A-
圖片來源:allabout.co.jp

電視機在 19 世紀末被發明,但考慮電視非單獨的機器、而是作為大眾媒體應用,廣播系統和制度則要到 1920 年代才出現。直到可以用來下飯,還要多等十多年。1928 年,美國進行首次電視廣播實驗。1935 年,德國開始世界初的定期電視廣播,翌年更直播柏林奧運會,實現了現代的電視廣播。至於日本,則到二戰後的 1950 年代末,電視媒體方於社會中普及。

日本首間民營電視台 NTV(日本電視台)於 1953 年開業。當時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入職月薪只有 8,000 日元,但一部電視機的售價是 20 萬日元,即是不吃不喝兩年多才能夠買到。注意當時大學數量少、入學率低,畢業的都已經是高薪精英,由此可以想像,電視機是極少數有錢人的玩意。

1955 年力道山出戰國際職業摔角賽時,街頭塞滿了電視觀眾。 圖片來源:Wikinedia Commons

為了開拓收入源,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廣告播放。但擁有電視機的才不到一千個家庭,賣廣告也沒有意思。於是 NTV 在賣廣告前,實行另一項媒體普及政策:設立街頭電視。首先在首都圈車站與鬧市等 55 個地點設立公共大型電視,在 1957 年前普及至新瀉、靜岡、福島等 278 個地點。街頭電視播放的主要是當時著名的摔角手「力道山」、或者職業棒球等的運動比賽。街頭播放非常受歡迎,往往接近節慶祭典的級數,數千人同時聚集於街頭電視前的場景並不少見。

這段歷史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電視媒體導入日本之際,是作為國民群體活動體驗。而且加上與 50 年代戰後復興的時間重疊,電視廣播與國民意識的建立深深地糾纏在一起。作為家電「三神器」之一的家庭電視機在 60 年代普及,當時銷售廣告的標語是:「今天,電視終於來到家中」。明明是用薪水買下的電視,為甚麼不是由父親買回來或者帶回來,是自己「來到」家中?因為電視媒體的普及與國家現代化被串聯在一起。

其實不單單是電視機,戰後家電產品的普及都帶有類似的屬性。家電產品反映著國家現代化的表象,將國民國家的想像置入家庭私人空間中。於是家電消費成為個人與國家連結的社會行為,觀看電視在這個脈絡下,成為 5、60 年代日本人國民身份建構的其中一個手段。看著電視吃飯,吃下去的除了廣告與節目,還有與集體連結、達到社會公共性的身份認同。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