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下一個 NIKE,運動猛男 UA 為何變成「垃圾級」?

A+A-
Under Armour 的鞋類銷售不似預期。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兩度下調財務預測,去年第三季營業額年減 4.48%,創下上市後首次單季營業額下滑紀錄,單季純利衰退逾五成,股價最低跌到每股 11.6 美元,比最高峰時期相較慘跌 78%,換算市值蒸發 166 億美元,被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降低投資等級,由「BB+」降為「垃圾」。這是運動服飾品牌大廠 Under Armour(簡稱 UA)在 2017 年交出慘不忍睹的成績單。

這家創立於 1996 年的年輕品牌,緣起於一位美式足球校隊隊長 Kevin Plank,因為想要一件具有吸濕、排汗功能的緊身運動衣,發現市場上沒這項產品,於 24 歲那年創立 UA。

十多年來,它只是個鐵人三項界的小眾品牌。2013 年起,陸續簽下高爾夫球新星 Jordan Spieth、NBA 超級巨星 Stephen Curry,知名度一夕暴增。再搭上近年興起的健身、馬拉松風潮,人人都覺得穿上一件 UA 就能變身運動猛男,2014 年增長大爆發,在北美銷量首次超越 adidas,成為第二大運動品牌,被「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稱為「下一個 Nike」。

但這個耀眼的新星,為何短短不到三年就從雲端被踢入垃圾級?答案之一,是它選錯了戰場。

功能服飾的競爭力相對鞋類較弱。 圖片來源:路透社

放眼全球運動品牌,不管是第一線的 NIKE、adidas 或是 Puma、New Balance,都是以「鞋類」為核心產品,只有 UA 是主打功能型運動服飾市場。翻開 UA 的財報,2017 年第三季服飾佔總體營收 67%。而競爭對手 Nike 與 adidas 的服飾只佔 30% 左右。

但「服飾」這個類別最大的問題,就是布料、材質與製作過程等專利技術,多數掌握在供應商而非品牌商手中,競爭者只要找到供應鏈,就能生產出外觀和功能都相似的產品。

沒有專利,就沒有毛利與競爭力。運動品牌超過七成的專利,都集中在運動鞋,而非運動服飾上。以 Nike 來說,光 2016 年就新增 687 項專利,其中 262 項是鞋類。而 UA 手上握有的 94 項專利,主戰場服飾類僅有 23 項。

功能型運動服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每一件都長得很像」!不像鞋子可以有無限的設計延伸空間,可以與運動明星的個人特色緊密扣連,功能型服飾的變化性不高。走進 UA 的門市,常會有一種整家店都賣同款不同色衣服的錯覺。逛沒五分鐘就讓人覺得乏味,但 NIKE、adidas 每一季推出上百款新樣式鞋子卻能讓人流連忘返。

UA 並不是不想改變。寄望藉由 Curry 高人氣推出的高檔運動鞋,還特別以「孫悟空」為主題意圖打入中國市場,結果卻讓人覺得不倫不類,人氣持續低迷,根據 2017 年第三季財報顯示,鞋類營收僅比前年同期微幅成長 2%;相較之下,adidas 的鞋類同期營收增長率卻達到 14%。

對 UA 來說,此刻它正站在一個企業轉型的十字路口。要繼續跨入 NIKE、adidas 盤踞的鞋類戰場?還是回頭固守小眾功能型運動服市場?前者可能讓他投入大量的資本與資源卻賠了夫人又折兵,後者則註定了他只能當個運動品牌界的小角色。該衝刺還是退縮,將是 Plunk 這位前美式足球隊長最困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