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議式公關是一門學問,壓力團體要向政府表達訴求的同時,態度可不能過分強硬,不然就會被標籤為反對派,到時候想跟政府好好的對話可難了。包大人一向認為倡議式公關有如按摩,力度要恰到好處。太用力的話,對方會痛;相反,太溫柔的話,大概連搔癢也談不上。適當的按到對方有感覺,那就足夠了。
每個壓力團體都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紓緩某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好讓自己工作起上來毋須算盡分毫。然而,有關團體表達訴求前應先準備好談判籌碼,這樣才能增加勝算。小時候學寫議論文,其中一種手法就是動之以情。要打動人心,又怎少得感人肺腑的個案?繼而將之擴展至公眾利益的層面,提出合理的論述,以顯示社會真的會有所得著。換句話說,就是替政府省下來的支出大於其投資。
去年 2 月 10 日,港鐵車廂縱火案的涉事疑犯有精神病紀錄,喚醒社會關注嚴重精神病患者的復康支援。五個關注重性精神病患者及照顧者的組織就趁著縱火案接近一周年,聯合舉行記者會。席上,有精神病患者及照顧者現身說法,加上多個持份者組織輔以數據佐證,情理兼備,大大增加說服力。
成功由民間倡議搖身一變成為恆常政策的例子要數食物回收。早在 2009 年,全港第一個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已經成立,並一直以「減廢、低碳、互助」的模式進行減廢工作。直至 2012 年 12 月 3 日,環境局宣佈成立「惜食香港」,人見人愛的卡通人物「大嘥鬼」可算是多個環保團體和食物回收組織努力爭取回來的成果。
希望還在掙扎的壓力團體不要氣餒,找對方法表達訴求,終有一天成功在望。